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人類學家從我國食物覓中庸之道

時間:2018-01-09 03:15:59來源:大公網

  近年,香港版《米芝蓮指南》的出版,衝擊了港人在飲食方面的「話語權」。本書像「有點石成金」的魔力,只要食肆得其點評,往往便會生意大增。當然,《米芝蓮指南》的權威地位,早為各地認同,同時全球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崇洋心態,亦是我們不能抗拒《米芝蓮指南》地位的另一因由。其實,中國人極有可能才是最愛品評食物的人,因為「講飲講食」歷來都是我們最喜歡的一個話題。美國學者尤金.N.安德森(E.N.Anderson)(劉東等譯)的《中國食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以香港為考察的地點,透過參與式的研究,介紹了中國食物的特色。

  對優秀烹調和精美食物的興趣與品評,常使中國人聚在一起。大家談吃數個小時,幾乎每一個人,從最有錢者到最貧窮者,從學者到勞工,從北方人到南方人,都關注最好的食物,並能告訴旁人如何找到它。

  中國人最基本的飲食是煮熟的穀物和植物塊莖,甚至食用油也主要源自植物。魚和蛋提供了一些動物性蛋白質,但世界各地大量蛋白質多來自穀物和大豆。調味品分量小,卻隨處可見,而且相當講究,通常由幾種味道濃烈的東西組成,例如發酵的大豆製品、生薑、蒜和蔥。中國食物不如南亞與東南亞那樣調料豐富精細,但較之北面的日本和西面的中亞則調味料加得更多一些。作者是人類學家,研究中國食物當然不只是停留在敘述的層面。他在研究過程中,嘗試找出中國食物背後的理念。他認為,中國食物是走中間路線,介於南方的食物與西方、北方的食物之間,前者的味道被香料沖淡,而後者的味道在食物中煮掉。中國食物居中平衡,貫穿着中庸之道,象徵着中國是「中央之國」。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