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各地遭受高溫暴雨夾擊。當華南華北西北遭遇超強大暴雨,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雙雙慘重,中部省市卻被極端高溫炙烤,川渝多地氣溫超過42℃,最高甚至達到44.2℃,一些地區或將面臨旱澇急轉的險情,而這樣的極端氣象情況似乎越來越常見。隨着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頻發、廣發、強發、並發的趨勢,不斷挑戰人類的生存極限。而二者之間呈現怎樣的關係,極端天氣究竟由誰造成?
天氣和氣候主要的差別在於時間尺度,前者指短時間內的大氣環流及其導致的現象,後者指較長時間的天氣現象的平均態。專家表示,所處地理位置、大氣環流變化、海陸分布、地形地勢等共同作用,造就了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氣候。籠罩在地球上空的各個高壓、低壓系統,不斷移動、增強或減弱,帶來了不同時間的陰晴雨雪天氣。長時間尺度看,大氣環流在一年四季中呈現一定規律,但如果出現異常,極端天氣就有可能產生。
「氣候變暖會加劇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是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重要背景。」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說。因此,氣候變化並不直接導致極端天氣的發生,但加強了其觸發條件,可謂背後「看不見的手」。
隨着氣候變暖加劇,我國高溫天氣呈現出首發日期提前、發生頻次增加、累計日數增多、影響範圍變廣、綜合強度增強的特點。伴隨着溫度升高,大氣中持水量增加,極端強降水發生的風險也在增大,並且這將成為我們長期面對的現實。巢清塵說,根據最新的氣候模式結果分析,預計到2050年我國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呈現發生更頻繁、影響更廣泛、極端性更凸顯的趨勢,極端高溫、乾旱、強降雨等事件趨多趨強。宜樹立底線思維,早做應對。\大公報記者李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