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採訪團參觀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大公報實習記者劉秋語攝
7月25日,萍鄉市安源區迎來一群特殊的訪客─「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採訪團。他們先後參觀了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與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安源紀念館,在斑駁史料與生動場景中,共同探尋中國工運星火從幽深礦井燃向蒼茫井岡的光輝歷程。
百年滄桑流轉,初心始終如磐。作為中國工人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安源的紅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城市發展的血脈,成為不可磨滅的精神印記。如今,這份紅色底蘊正煥發新的生機:2024年,安源旅遊景區接待遊客超355萬人次,「工運搖籃」的紅色招牌愈發閃亮,不僅成為萍鄉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更吸引着無數像香港學子這樣的訪客,前來觸摸歷史溫度,傳承革命精神。\大公報實習記者 洪曉晴、張子淳、王薪媛
紅色是安源不變的底色。依託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打造的線上虛擬展廳,香港學子們開啟了一段穿越百年的紅色旅程。在這裏,大家能與革命偉人進行對話;能深入總平巷的幽暗斜井,觸摸到當年中國礦工所承受的苦難與艱辛;能旁聽工人補習夜校授課,真切體會到「工人為天」這四個字沉甸甸的分量與意義。
這樣的線上虛擬展廳,扎根於數字化發展的浪潮之中。安源區以信息技術為堅實依託,將紅色文化巧妙融入日常生活,深入闡釋紅色基因在當下的時代價值。通過把代代相傳的紅色故事轉化為一個個鮮活可感的場景,不僅喚醒了人們心中沉睡的紅色記憶,更讓百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在數字世界裏得以重現,綻放出新的生命力。
互動座談 助港青共情歷史
針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香港學生到館參觀,紀念館講解員推薦他們深入了解1922年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歷史。「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工運的典範,展現了組織群眾、爭取權益的鬥爭智慧。」他強調,這段歷史不僅詮釋了工人階級的力量,更揭示了「愛國愛港」與「敢為人先」精神的同源性——「香港青年若能從中汲取團結與擔當的質量,將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紀念館也通過互動展陳、兩地青年座談等形式,幫助香港青年在紅色歷史中尋找共情點,強化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
許多參訪的香港學子在了解安源歷史後深受觸動,「紀念館演示的礦工工作場景令我震撼又心痛,」香港城市大學學生王印威表示,「作為後人,我們更應傳承革命精神,珍惜當下,努力奮鬥。」
安源打響紅色研學品牌
「走起路來呼哧呼哧地,就像你們家老母豬……」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安源紀念館內,《小兵張嘎》片段引得香港學子們紛紛駐足、掩面而笑。而安源歷史上,同樣活躍着一群機智勇敢的少年。1922年9月,安源兒童團接到黨組織的秘密任務:到火車站接應一位重要人物。兒童團員們年紀尚小,便裝作嬉笑打鬧的樣子,巧妙避開敵人盤查,最終順利將即將到安源開展工作的劉少奇安全護送到工人俱樂部。展牆上,「準備着:打倒軍閥!」「準備着:做世界的小主人!」的安源兒童團誓詞格外醒目,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劉均瑤輕聲念誦着,彷彿穿越時空,與當年的兒童團成員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來自廣東東莞的12歲學生肖可亦觀展後深受觸動:「非常震撼,學到了課本外的歷史,更知今日生活來之不易。」紀念館內,像肖可亦這樣專程前來研學的青少年不在少數。他們通過實物展陳、情景再現等方式,了解安源兒童團、勞動童子軍等早期少年兒童組織的革命事跡。
近年來,安源區用活用好「紅領巾搖籃」紅色招牌,依託「中國少年先鋒隊誕生地」歷史背景,致力做優做亮中國少年先鋒隊誕生地品牌,着力打響安源紅色研學品牌。安源旅遊景區管委會機關工委專職副書記歐陽丹表示,未來將持續創新展陳形式,加強與粵港澳地區的研學合作,讓更多青少年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汲取奮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