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議員應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葉建明

時間:2018-01-22 03:15:45來源:大公網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本月8日在北京舉行。在評選出的271個專案中,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科學家主持完成或參與完成的項目共有6個。其中,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唐本忠主持完成的「聚集誘導發光」(AIE)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繼香港大學化學系教授支志明獲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之後,香港第二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唐本忠主持完成的「聚集誘導發光」,通俗來說是利用分子聚集這種自然過程,建立起與經典內容截然相反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並在AIE體系開發、機制探究和應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唐本忠是在世界上最早提出聚集誘導發光概念的科學家,在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突破,開闢了發光材料的新領域。

  更重要的是AIE潛在應用範圍廣泛。例如大型飛機應力檢測的風洞實驗,不怕摔、可隨意彎曲的顯示屏,追蹤癌細胞擴散等。

  如此值得可喜可賀的成果,在香港卻只濺起了幾朵小浪花,除了幾家媒體深度報道以外,其他媒體關注度並不高。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對香港科學家在國家科學技術領域規格最高的獎勵中奪獎感到十分鼓舞,創科局會繼續努力鞏固及發展香港的創科實力。除此之外,政府沒有表示祝賀。

  港有條件成創新科技中心

  事實上,此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香港還有五個獲獎專案,都是由香港科學家與內地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完成,分別是: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首席教授潘智生參與的「建築廢棄物再生骨料關鍵技術及其規模化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香港大學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等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香港中文大學與廣東省人民醫院等合作完成的「肺癌分子靶向精準治療模式的建立與推廣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香港中文大學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等共同完成的「缺血性腦卒中防治的新策略與新技術及推廣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香港大學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合作完成的「骨質疏鬆性椎體骨折微創治療體系的建立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這些科技項目實用性強,每個人都可望受益。同時,這些專案獲獎,也證實了香港的科技研究力量並不遜色,香港要成為科技創新的中心,有充足條件和堅實基礎。

  但為何香港一些輿論、一些人對這樣的重大成就卻視而不見呢?國家自然科學獎獎項是在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頒發,若我是議員,一定會利用1月11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2018年首次立法會答問大會的機會,直接詢問政府:有否考慮改善在香港科技創新上扮演的角色,加強對產學研平台的建設,增加對創新科技及其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有否支持資本投資創新科技的具體舉措,為科技創新發展和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令香港科研能力的轉化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但遺憾的是,當日的立法會答問大會,淪為反對派對林鄭月娥和律政司新任司長鄭若驊的「聲討大會」。全場大會,他們聚焦在鄭若驊的僭建問題上。更有議員得意洋洋地表示:「今日答問會主角不是林鄭,而是鄭若驊。」

  部分議員阻礙社會發展

  立法會議員監察政府和政府官員,確是應有之義。政府官員犯錯,接受議員批評,也應該看作是議會正常工作。但任何事情皆有度,在鄭若驊認錯、汲取教訓後,立法會答問大會本應就更重要的問題進行討論;議員與行政長官的交流,應該更有建設性和參考性。議員作為選民選出來的民意代表,應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特別是近年香港發展緩慢,科技發展跟不上世界的大潮流,議員更需要積極建言獻策,敦促政府在科技發展上更有作為。

  顯然,市民對某些議員們的期望過高了。當科學家絞盡腦汁為人類貢獻創新成果時,該等議員卻是想盡辦法阻礙社會發展。立法會早已淪為表達政治態度、實現某些政治圖謀的角力場。什麼香港發展、科技創新,他們統統不放在眼中和心中。那些議員揪住鄭若驊不放,圖謀很清楚,一是打擊特區政府、打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威信,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一是打擊新上任的律政司司長,令鄭若驊不敢放手工作。這樣,在「一地兩檢」甚至是以後的二十三條立法上,反對派才可能有可乘之機。

  這就是科技創新成果在港遇冷,而鄭若驊事件成為大熱的原因。民眾的利益,向來就不是某些「尊貴議員們」所關心和考慮的事,社會進步更不是他們的目標所在。當議員熱衷於爭鬥、熱衷於政治算計,我們還能期望他們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嗎?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