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聞港食/雪梨粳米粥\蕭欣浩

時間:2025-09-16 05:02:32來源:大公报

  到駱克道公共圖書館,講「中國文化在生活」專題講座,分享「中秋應節文化食譜」,從時節講到烹調,藉閱讀和美食,弘揚中華文化。參加者說,中秋多吃芋頭和梨,古時煮法更為多樣,風味跟現在的食物不同。

  芋的煮法談得多,梨的吃法同樣精彩,簡單做法可見北宋《太平聖惠方》,有「梨湯粥方」,專治「小兒心臟風熱,昏憒躁悶,不能下食」,指小孩患風熱感冒,頭腦不清,煩躁厭食。煮食方法不難,只需梨和粳米,做法如下:「以水二升煮梨取汁,一盞去滓投米,煮粥食之。」梨三個去皮,去芯切塊,用水煮梨,取部分去渣放米煮粥,煮粥依個人喜好,或稠或稀都可,剩下梨湯,可以單飲。

  清代《醫方類聚》有類似的食療方,記錄「煮梨湯」的做法,「治風熱攻心,煩悶恍惚,神思不安」,功效與上文「梨湯粥方」相同,因同樣以梨作為食療的主角,煮法是用梨和砂糖,「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分溫二服。」用大碗的水,煮切好的梨,內加砂糖,煮至水減至六成滿,過濾出甜湯,分成兩份,於兩餐飯後,溫熱飲用。現代的冰糖燉雪梨,明顯是這食療方的變奏版,冰糖添潤燥的功效,梨的類種可隨心選擇。

  梨水可喝,還可塗面,北魏《齊民要術》提到:「小兒面患皴者,夜燒梨令熟,以糠湯洗面訖,以暖梨汁塗之,令不皴。」皮膚因寒冷乾裂,可先用米糠煮熱水,先溫洗面,再用煮好的暖梨汁塗面,足見古代早有護膚的智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