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態破壞風險」質疑,主辦方稱,使用的煙花彩色粉均為生物可降解材料,排放符合環保標準,此外還制定了預防、監測和恢復的全鏈條方案,包括轉移牲畜、引導小型動物離開以及清潔等措施。
對此,著名環保人士、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由於地廣人稀,後續未開展對土壤、地下水和動植物詳細觀測的話,可能難以得出「生態未受破壞」的結論。主辦方提到的這些措施可行性存疑。高原地區的降解規律與沿海、平原不同,且青藏高原生態脆弱,表土瘠薄,植被生長緩慢,破壞後修復困難,主辦方提到吸引動物遷移的措施,到底有多少效果,也需要更多信息披露。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植物學博士顧壘表示,這場煙花秀是一種極具侵入性的行為,煙花產生的粉塵、顏料幾乎不可能被移走。青藏高原上低溫少雨的環境會降低生物活性,從而降低分解速度,外來物質可能過了幾年還存在,加重生態負擔。植物學家顧有容表示,當地土壤結構不穩定,地表僅覆蓋10厘米左右的草氈層,由密集交織的草根與有機質構成,起固碳、保水和防止風蝕的作用。草氈層下方是幾乎不含微生物的貧瘠母質層,一旦被破壞,植被恢復需數十年至百年,並且爆破產生的衝擊波可能導致草甸土層鬆動,引發小規模滑坡或泥石流。
中國林學會自然教育師楊旭介紹,爆破產生的衝擊波可能直接破壞植物根系,導致無法結籽,帶來不可逆的影響。\大公報記者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