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南京舉行了隆重的國家公祭儀式,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及講話,各界數千人參加。全國各地包括港、澳兩個特區也分別舉行了公祭活動。
南京大屠殺發生在抗日戰爭期間,距今已整整八十年。但八十年來,「南京大屠殺」這五個字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的血痕始終沒有消褪,提起「南京大屠殺」,就使人聯想到殘忍和血腥,聯想到國家在任人魚肉的情況下老百姓無止境的屈辱與苦難,從內心感到憤怒和傷痛。
今天,發生當年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條件已經不再,但是,發生這些事件的根源和原因卻可能再現,如果國家不強、民眾不醒,如果還有人以為國家安危興衰與自己無關,甚至以為一點所謂不滿意就可以鼓吹推翻政府、分裂國家,那麼,不需外敵入侵,這些人的錯誤思想和言行就已經足以對國家安全和人民利益構成威脅。
因此,中央由二○一四年起將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定為國家公祭日,是一項十分嚴肅和重大的決策。公祭目的不僅是為了悼念、也不僅是為了不忘傷痛,而是要喚起今日的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要正視歷史、珍惜今日、把握明天。
香港特區昨天也舉辦相關活動。作為政府,舉行公祭是應有之義,但是,從青年學生教育以至整個社會層面來說,特區對公祭日的重視和回響並不足夠,甚至說得上有點冷清。
當然,不忘南京大屠殺及悼念死難同胞,並不需要痛哭流涕或召開大會,但最少要讓這一天成為特區政府和港人社會的一件大事,一定要有莊嚴肅穆的儀式和必要的資料重溫與今昔對比,那怕內容再重複也一定要堅持舉行,因為歷史不可以忘記,只有持續的回望與提醒才不會忘記,而這正是特區青少年教育所缺少和必須補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