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危局不斷升級,令華府寢食難安。美國務卿蒂勒森昨天作出全新宣示,稱美準備在沒有先決條件的情況與朝談判。此番表態被解讀為「美對朝口風的重大轉變」,如果此言是真,則意味着華府放棄了「任何談判都必須以朝鮮先放棄核武器為基礎」一貫立場,半島和平多出一線希望。
為了能讓人記住這一「轉變」,蒂勒森刻意在「不設條件」上加了許多「料」,稱談什麼都可以,甚至「可以談天氣」,什麼桌子也無所謂,「用方桌、圓桌」都可以談,唯一要求是平壤「願意談」,並走到談判桌前。如果蒂勒森是美外交的最終決策者,此番表態無疑是朝美啟動有關朝核問題談判的「重大分水嶺」,對東北亞乃至全球局勢的影響不言而喻。
問題的關鍵是,蒂勒森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美立場?國務卿在作出此番表態時是否預先與總統作過溝通?特朗普在多大程度上認可這一變化?不弄清其中細節,蒂勒森勾畫的美妙前景,不過是一座虛幻的「海市蜃樓」。
對蒂勒森的表態,白宮方面未有任何回應,既未證實,亦未證偽。最能引發聯想的是青瓦台的「不宜評論」,指這雖是國務卿的發言,但不代表美政府的官方立場。與特朗普立場相比,蒂勒森的觀點更接近韓對朝政策,更可為青瓦台認可,韓應為其點讚。但事實上,韓不僅未給美卿台階下,反對其兜頭潑下一盆冷水,原因正是不相信他的意見是代表特朗普。
中方對蒂勒森講話同樣持懷疑態度,並未急於對美立場是否作出實質調整下結論。外交部發言人僅原則性重申,中方歡迎一切有利於緩和局勢、推動對話解決問題的努力,並未賦予蒂勒森講話以特別重大含義。
主管外交的國務院,被認為不代表美官方立場,蒂勒森這個國務卿當得實在窩囊。很明顯,在朝核問題上,特朗普與蒂勒森存在重大分歧,但決策權在白宮,而不在國務院。更悲催的是,白宮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塊「燙手山芋」。特朗普上台已近一年,其間曾有過「與金正恩對話」的浪漫表態,有過給中方「戴高帽」,希望中方施壓解決朝核問題的天真幻想,也有過全方位制裁、迫朝主動棄核簡單思維,更有過航母大舉壓境、對朝即時開戰的軍事威懾……美軟硬兼施,用盡了所有招數,朝核問題沒解決,自己卻迷失了方向。
平壤日前通過俄向美傳話,希望同美就「核僵局」直接對話,向華盛頓尋求安全保證。但連朝方也弄不清究竟該與誰談,誰才是決策者。美外交政出多門,前後矛盾,自亂陣腳,讓全世界看笑話,更不可能打破朝核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