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入世十五周年,代表中國融入全球貿易體系、推進市場開放步入了新里程\新華社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入世)轉眼十五年,按協議明日起中國將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意味世貿成員國不再容易向中國商品提出反傾銷指控,繼而徵收高關稅,令中國享有更公平的貿易待遇,但日本在中國入世十五年前夕,卻表明不會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等同於違反世貿規則,更重要的是顯示意圖利用反傾銷徵收高關稅,掩飾其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中國必然會據理力爭,採取相應必要措施。
入世15年推進市場開放
明日為中國入世十五周年,這是一個重要日子,代表中國融入全球貿易體系、推進市場開放步入了新里程。根據中國入世所簽協議,在今年十二月十一日開始,世貿成員國不能再對中國使用非市場經濟條款。換言之,中國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如果成員國對中國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便不能使用「替代國」成本數據作為評估,而是要用中國本身的成本數據。
基於中國生產成本的確較其他國家較低,商品價格自然較具競爭力,難以構成對中國商品傾銷指控,這是歐美日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一直採取拖延、迴避,以至不承認的因由所在。
歐美日圖掩飾貿保行為
事實上,日本當局與候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相繼表明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而歐盟則討價還價中,傳聞只允有條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歐美日無疑企圖繼續以反傾銷徵收高關稅為名,掩飾其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等同違反世貿規則,不守法規之餘,更是言而無信,中國有權採用相應措施作出反擊,貿易戰會否一觸即發,備受市場關注。
商務局發言人沈丹陽表明,中國入世時簽訂的「替代國」條款,將在十二月十一日終止,若有世貿成員國不遵守有關規定,中國會採取必要措施,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事實上,根據中國入世議定書第十五條規定,世貿成員國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數據應於今年十二月十一日終止。上述規則對中國而言,是在世貿中應該享有權益,不是中國額外的要求,而對世貿成員國而言,是應盡的法律義務和遵守多邊貿易體制法規,歐美日需要履行第十五條義務,絕不能找藉口拖延,甚至是討價還價,提出其他附加條件。
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挑戰
美國政府在特朗普主政下,全球化可能出現倒退,特朗普要求美國企業將海外生產搬回美國,否則向其商品徵收高達百分之三十五關稅,顯然是保護主義的典型例子。由此可見,美國對貿易競爭對手開徵進口高關稅的可能性甚大,甚至會退出世界貿易組織,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正面臨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