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強度的壓力下,我們會進入到低功耗模式,情緒就像一個非常緊繃的氣球,需要得到釋放。」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浙江昊夢科技首席心理專家、心理作家、浙江省去哪家族少年警校創始校長王翠芳表示,「窩囊旅遊」在心理學上屬於一種「逃避性應對」行為,也是一種「及時滿足」,「這種行為在短期內減輕壓力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長期這樣,可能會加劇現實社會功能的退化,比如說跟人交往工作、抗壓的能力等等都會越來越弱。」
王翠芳建議,當代的年輕人能夠注意到心理健康問題,放慢腳步進行沉澱和思考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要注意「躺平」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化生活行為模式,可以通過一些有意義的低強度的活動去滿足娛樂、釋放壓力的需求,比如看書、聽音樂、畫畫等。
「當我們選擇放鬆自己,去旅遊的時候其實也無需為自己貼上『窩囊』的標籤。」王翠芳表示,自我定義「窩囊」實際是一種防禦性的自嘲,通過主動給自己貼標籤來緩解外界評價的壓力,久而久之會強化消極的自我認同。「漂流本身就是放鬆的,是娛樂的,就帶着最輕鬆的心情去玩吧。此外,我認為社會的支持對年輕人緩解壓力也很重要,比如,可以通過組織線上社群或者線下一些輕度活動來幫助年輕人重建真實的人際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