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英皇書院當年借出場地進行募捐,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活動。
在港島西半山的般咸道,有座古色古香的百年建築物──英皇書院,以紅磚牆建成的外貌,在抗戰歷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其校舍建築風格獨特,屬於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學校建築,底層庭院、拱門回廊及門口的麻石圓柱,無一不彰顯歷史的厚重感,該校校舍於2011年被列為古蹟。
1941年,香港保衛戰爆發,寧靜的校園吹進戰爭的硝煙。由於校內設立由首任校長莫理士引進的聖約翰救傷隊,英皇書院的校舍成為支援抗敵的急救站,無數受傷的戰士得到及時救治,為保衛香港貢獻力量。但在戰火的侵襲下,書院遭受嚴重破壞,戰後不得不進行大規模修繕。
青葱校園淪為日軍馬廄
日軍佔領香港期間,英皇書院曾被日軍徵用,成為飼養軍用騾馬的馬廄。原本充滿朗朗書聲的校園,迴盪着日軍的咆哮和騾馬的嘶鳴,校園的寧靜與美好被徹底打破。然而,即使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香港人民的抗日熱血從未冷卻,吳力波指當時民間發起不少籌款行動,形式以商業化包裝,例如以賣飯券作籌款的「一碗飯運動」,甚至連石塘咀的「紅牌阿姑」亦辦歌唱比賽等籌款,燃燒的是中華兒女捍衛民族命運的一團火,英皇書院當年以實際行動支持,借出場地進行募捐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