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神州风采 > 正文

隆務河畔 山水黃南

時間:2021-08-25 21:18:56來源:央廣網

  一座城市因有山脈的守護而有靈氣,有水的流淌而有生機。坐落於青海省東南部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正是如此,城市之中,山水之間,依南當山,傍隆務河。

  發源於夏德日山的隆務河,全長157公裏,由南向北穿同仁市區而過,最終匯入黃河,是黃河一級支流。隆務河的流經,不僅在地處高原的黃南留下了燦爛的農耕文明,更孕育了享譽盛名的「熱貢文化」。

  ▲水生态治理后的隆务河 | 央广网发 樊永涛摄

  傍晚,漫步在隆務河畔,城市的霓虹燈與一河碧水交相輝映,呈現出一座城市的現代之美;白天,清水在河中流淌,岸邊綠樹成蔭,生態河堤與山色完美融合,仿若人在畫中遊。而這些美景正是得益於當地政府推行的隆務河水生態治理項目。

  短短四年多時間,隆務河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污泥濁水,如今碧波蕩漾;以前臭不可聞,如今花香撲鼻;以前周圍居民怨聲載道,如今市民慕名而來。

  「以前的隆務河髒亂差臭,你很難想象得到;現在青山綠水的優美環境,在當時也是不敢想的。」從同仁縣水利局副局長徐新波的感慨中,可以了解到隆務河的巨大蛻變。

  記者來到位於同仁市的隆務老街,這裏「五教同處」,是青海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城區之一。老街悠長深邃,矗立的棟棟青磚壘砌、木質裝修的二層小樓,訴說著這裏的滄桑。向東行至隆務河岸,青山綠水立刻映入眼簾,水聲潺潺,兩岸的木棧道上,不少市民在這裏散步休閑,靠近老街一側,一條新建的仿古步行街正在招商,開業在即。

  「我們每天都會沿着木棧道散步,纍了就會在亭子裏休息。現在這裏水乾淨了,樹木多了,感覺空氣也變得新鮮了。」住在附近小區70歲的扎西說。

▲隆务河畔的广场上,市民正在休闲娱乐 | 央广网发 樊永涛摄

  隆務河水生態治理項目目前已經發揮了其生態效益,實現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系統。通過新建、加固提防、疏通河道、修建液壓翻板、攔水堰等措施,防洪標準可達到50年一遇,且新增水域面積39萬平方米。

  沿河向南行走,昔日沙石裸露的河道裏,一座草木蔥蘢的湖心島成為市民散步好去處,兩岸雜草叢生的邊坡已被寬厚的堤壩、棧道和亭台樓閣所取代。

  四年前,隆務河的污染卻嚴重困擾周邊居民。「以前都不能走到河邊來,出來看到的就是垃圾,生活污水直排,亂糟糟的,臟河臭氣熏天。」家住附近的居民王純升回憶。

  2017年9月起,同仁市對全長4.2公裏、流經市區的隆務河段投資2.6億元,進行大規模的治污、疏解、還綠。

  「污染在河裡,根源在岸上」,同仁市並不僅僅進行河道治污,還在源頭上掐斷了污染的根子,確立了標本兼治、分類治理、疏堵結合、聯動共治的河道治理思路。「首先拆除兩岸旱廁100餘個和搬遷河道附近居民,這也為濱水綠色休閑廊道建設騰出大量空間;其次對河兩岸居民生活用水排污口進行追根溯源,鋪設污水管線,將生活污水導入污水處理廠,實現截污納管。」

  目前,隆務河水生態治理項目二期工程可研編製已經通過評審。不久,隆務河將成為一條以自然生態為基底、藝術文化為靈魂,承載城市休閑、生活、旅遊等基本功能,促進產業轉型、帶動區域旅遊發展的風光人文之河。

  同仁是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是黃南的「窗口」。2020年6月,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正式批複同意撤銷同仁縣,設立縣級同仁市,抓住這一機遇,同仁打出了富有自身特點的「州府意識、城市理念」的大旗,咬定目標建設青山護城、秀水穿城、生態良好、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

  圍繞「水」和「綠」兩條主線,帶動城市發展的特色路徑,早在19年前就在同仁人的腳下延伸開來。

  同仁市,因隆務河而生、而存、而盛,橫穿全境的河流形成了峽谷與盆地相間的地形。微風伴着小雨,站在城區向西北方向望去,遠處的高山就是南當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登上山坡,金葉榆和碧桃樹、丁香樹等植物將南當山裝扮得綠意蔥蔥,生機盎然。

  在當地群眾的印象中,十余年前的南當山還是光禿禿的山巒,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山腳下的村莊常遭山洪襲擊。

  生態環境惡化,下遊河床淤積,威脅黃河防洪安全,水資源利用受到限制,在治理水土流失的長期實踐中,人們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經驗,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同仁也是如此。

  南當山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從2010年開始以來,整合資金3619.4萬元,在工程治理的基礎上,加大了水保造林、封禁保護、坡改梯和溝道工程。一系列治理,不僅改善了同仁市人居環境,緩解了該地區的水土流失、山體滑坡、洪水頻發問題,而且成為城市發展一道美麗的生態屏障。

  ▲治理后的南当山 | 央广网发 樊永涛摄

  在同仁,當地群眾習慣把南當山叫做「靠山」,把圍繞在縣城周邊的其他山脈叫做「罩山」,如今,不僅南當山綠了起來,「罩山」也綠了起來,同仁亮出了山水自然的「雙翅」,即將鯤鵬高飛。

  「罩山」之一的東山,曾經與青海東部乾旱山區許多光禿禿的荒山頭一樣,代表的是貧瘠與落後。2002年起,當地政府就開始在東山植樹造林,苦於沒有水,一直難見成效。直至2017年,東山生態林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得到批複。幾年下來,鋪設屬水管網1223條,長度108公裏,項目區內3100畝生態林地得到灌溉,改善環境、涵養水源功能得到顯著提升。

  一次次實踐與探索、一次次創與突破,當地正在用實際行動,為「綠水青山」夯實基礎,也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黃南聚焦於山水黃南建設,着力打造三江源地區生態樣板。據黃南州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十三五」期間,黃南積極融入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和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新增國家級自然公園試點建設2個、省級自然公園試點建設2個。大力開展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纍計完成國土綠化面積215.2萬畝,年均新增植綠6萬畝以上,植綠規模和速度引領整個青海省,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末的19.22%提高到29.43%。全面實行草畜平衡,頒布實施《黃南州草原保護條例》,草原禁牧1341萬畝,完成重點草原建設4623.4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68.65%。建立健全四級「河湖長制」體系,全面推行「林草長制」,落實生態保護公益性崗位10233個,打造了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國家森林鄉村等一批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天空藍、河湖清、草原綠成為黃南最形象的代言。

▲位於黃南州澤庫縣的澤曲濕地 | 央廣網發 樊永濤攝

  山水黃南之間,美麗的河流、草原、山林蘊養着高原繁榮與發展,使山川、城市和鄉村、牧場都處處呈現出「山水常綠人文明」,有人文,有景觀,有發展更有保護,有淡淡的鄉愁更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美生態和崛起的金山銀山。(樊永濤)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