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好電影?」是華語片觀眾和從業員經常討論的問題,尤其是去年票房增長放緩,大家都列舉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流水作業式,找一兩個知名演員搭配,寫一個沒新意的故事,永遠也拍不到好電影。電影是精品,編劇、導演有話要說是基本要求;找個大導演配以「商業元素」,不可能拍出好片也不一定賣座,同業卻樂此不疲。
電影公司要製作優秀的作品,必須要有好的管理和定位,可惜大多輸在這「起跑線」上。以阿里影業為例,兩年前負責人稱要「成為一家不一樣的電影公司」,於是開始買大量IP拍攝電影。當時筆者已指出,阿里影業本身的網絡平台不可能成為公司的優勢,因為平台是無限大的,阿里影業絕不會獨家使用這資源,否則是極大的浪費。兩年後新的阿里影業負責人指出他們不是電影公司的競爭者,而是為電影行業作「基礎設施」,更指出「如果我們不能通過基礎設施把產業做大,我寧可做其他的。」浪費了兩年,返回「起跑線」,值得慶賀。
現在的電影公司多如牛毛,一些實力雄厚,一些只是皮包公司,但經營的模式竟然相同,也是現時影圈的怪現象之一。他們都努力去開發項目,找到了創作團隊,做好PPT就出去「圈錢」,最理想的是找到幾個投資者,自己可投百分之十至二十或甚至不投,把製作費「發水」以坐享收入。這方式以往是大公司「發明」的,賺取的是宣傳、發行及製作的附加費用(包括發行及製作佣金),現在規模小的公司,沒有製作能力,也沒發行及宣傳部,都進入了這種「經營」模式。其運作的不健康可想而知。
還有,一些新進入行業的大公司,根本找不到適合的管理人和製作人,用的人有來自音樂、IT、廣告或非關製作與發行的電影工種,獨欠有經驗的製作人。有朋友由上海電影節回來,說了一笑話。他說遇到了近十個大公司的「製片人」,問這些二十來歲的「製片人」製作了多少電影,其中一個代表舉起三隻手指,他以為是三部,原來是食指與拇指合成的零部才對。為何會這樣?市場上沒有好的製片人嗎?不是。是因為大家在搶導演、編劇和監製的後遺症。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