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和順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寸雲廣在整理館藏《大公報》。/大公報記者譚旻煦攝
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騰沖市的和順圖書館,中國建立最早、規模較大的鄉村圖書館,不僅是當地文化的重要象徵,更以其珍貴的館藏聞名遐邇。其中收藏了1940年至1949年的大公報約3000餘份,內容涵蓋了中國近現代史多個關鍵時期。
1944年《大公報》詳載騰沖光復戰役
據和順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寸雲廣介紹,館藏1944年《大公報》詳細記載了騰沖光復戰役的全過程。例如,1944年9月15日重慶版第二版《我軍克復騰沖》一文,以戰地記者的視角描述了中國遠征軍入城後逐屋作戰的慘烈場景,以及殲滅日軍3000餘人的戰果。這類報道不僅成為研究滇西抗戰的第一手史料,也為後人還原了戰爭的真實面貌。
那麼和順圖書館怎麼會有民國時期的《大公報》呢?寸雲廣說,和順圖書館於1942年由華僑集資興辦。當時在緬甸的華人華僑在緬甸訂閱了《大公報》,而後跟隨馬幫人背馬駝運到了和順圖書館,供大家閱讀。那個時候很多人都喜愛來圖書館看這些報刊。如今,在和順圖書館的公共閱讀區,也擺放着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贈送給和順圖書館的《大公報》和《文匯報》供大家閱讀。寸雲廣說,每天來這裏的遊客很多,大家都會饒有興趣地翻一翻、看一看,有的還會和報紙合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