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沖國殤墓園內的中國遠征軍名錄牆。/大公報記者譚旻煦攝
7、8月的騰沖,被連綿雨季籠罩。細密的雨絲斜斜飄落,打濕了青石板路,也模糊了遠處的山巒輪廓。大公報記者踏着濕潤的泥土走進騰沖國殤墓園,空氣中瀰漫着雨水與草木混合的清冽氣息。
這座靜卧在來鳳山北麓的墓園,在小雨中更顯肅穆莊嚴。雨珠順着忠烈祠的飛簷滴落,發出清脆的聲響,彷彿在低聲訴說着那段烽火歲月。墓碑上的字跡被雨水沖刷得愈發清晰,每一座石碑都在雨幕中靜靜矗立,等待着來人讀懂背後的壯烈故事。滇西抗戰紀念館宣教部主任寸波艷介紹,騰沖國殤墓園坐落於疊水河畔、來鳳山北麓,於1945年7月7日落成,為紀念1944年收復騰沖的中國遠征軍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而建,園名取自《楚辭》「國殤」篇,盡顯對英烈的敬重與哀思。
位於忠烈祠後的小團坡尤為震撼,布滿墓碑的圓錐形小山坡上,3346座墓碑,依作戰序列整齊排列,宛如一支隨時待命出征的軍隊。墓碑下,是將士們的骨灰,雖歷經歲月,卻依舊散發着堅毅的氣息。山頂的陣亡將士紀念塔,似一把利劍直插雲霄,象徵着民族不屈的精神。
滇西大反攻127天 收復首座縣城
在墓園裏,寸波艷給我們講述了騰沖「焦土抗戰」的歷史:1944年的滇西大反攻,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血戰騰沖。騰沖城牆與城內建築由火山岩建成,異常堅固,加之日軍負隅頑抗,攻城戰艱難無比。但遠征軍將士們不畏犧牲,前赴後繼。每前進一米,平均要死七個人,戰後的騰沖「沒有一片樹葉沒有3個以上的彈孔」,其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中國遠征軍在空軍轟炸掩護下,以火焰噴射器、炸藥包一寸寸艱難推進。堅固的城牆被炸開數10餘處缺口,城內民居盡成瓦礫焦土。」滇西抗戰紀念館副館長伯紹海介紹,到1944年9月14日,此戰役歷時127天,大小戰鬥40餘次,騰沖終告光復。這是自抗戰爆發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全面收復的第一座縣城。
如今,每逢清明、七七事變等重要日子,當地民眾、遊客以及各界人士都會來到國殤墓園,敬獻鮮花,緬懷先烈。他們用這種方式,向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犧牲的中國遠征軍將士們表達深深的敬意與無盡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