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越來越喜歡像當地人那樣旅遊,到一地就像當地人那樣休閒。這樣的旅遊,或可稱為懶遊。八月中旬到雲南休假的頭一天,去了昆明的翠湖公園懶遊。這是昆明的老牌景點,位於螺峰山下,五華山西麓,原為滇池的一部分,後因水位下降而成為湖。翠湖的名字大約民國時期才定為「官稱」,更早有個叫法是「菜海子」。「海子」讓人想起北京的「前海」「後海」「什剎海」,由「海子」這個詞推想,在翠湖這個地方,除了湖心亭、觀魚樓等清代老建築,或許還藏着待人考索的蒙元史。
公園草木繁盛,曲徑通幽,園中有園。兩條十字交叉的柳堤和杭州那著名的蘇堤、白堤一樣,以人為名。縱貫南北的「阮堤」,是一八三四年雲貴總督阮元撥款所築;直通東西的叫「唐堤」,乃一九一九年滇川黔三省建國聯軍總司令唐繼堯撥款所修。
此時,堤上綠蔭似蓋,湖裏遍植荷花,可惜大都開敗了,只剩了單調的綠。不過,盤踞在湖中的水鳥、麻鴨、白鵝不以為意,歡快而認真地游水覓食,活潑的幼鳥勇敢地站在荷葉上,跺着細腳,四下張望。駐足湖邊的人同樣不以為意。一個或一群,跳廣場舞的、打太極拳的、練八段錦的,端着鏡頭「打鳥」、拍魚的;還有遛孩子的,結伴或不結伴,都專心致志地做着自己的事。至於荷花麼,今年的他們想來已賞玩過了,明年的還將按時盛開,供他們繼續賞玩。這,便是屬於當地人的確定性,所有的景致,一如出門上班必走的那條路,下班回家必見的那些人。
我沿着堤慢慢逛了一會兒,看景也看人,愈發覺得翠湖雖是個景點,卻不是專為遊客準備的,它更是當地人生活的內容。我的遊園之旅結束於公園西門。出門等候網約車時回頭閒望,見到西門兩旁的楹聯,清爽樸實,甚得我心。辭曰:十里春風青豆角,一灣秋水白茭牙。(滇行六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