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網上投資騙案涉14.8億飆36.4%

時間:2025-08-22 05:01:47來源:大公报

  圖:騙徒將受害人拉入WhatsApp「投資群組」後,會誘導受害人登錄仿造的交易網站。

  騙案層出不窮,今年上半年香港錄得16262宗科技罪案,損失約30.5億元,比去年同期升14.7%。平均每七宗科技罪案就有一宗是網上投資騙案,宗數僅次於網上購物及求職騙案,排行第三,總損失達14.8億元,是科技罪案中最嚴重,比去年同期升36.4%,遠高於其他類型案件。受害者中,一成是醫生、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士。今年最大單一騙案是一名退休人士透過Facebook進入WhatsApp投資群組,被誘騙投資港股及美股,最終損失逾3000萬港元。

  警方提醒,切勿輕信社交平台的投資廣告,若被加入不明的通訊群組就要提高警覺,利用「防騙視伏APP」防騙除伏。\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

  近年流行網上投資,市民一機在手就可以買賣股票、加密貨幣、外匯及不同結構性產品。騙徒看準大眾希望賺錢的心理,利用各種手法進行詐騙。市民不論年齡、學歷或職業,都會成為騙徒「獵物」。騙徒會假扮知名人士或投資專家,根據熱門投資項目、社會議題及個人背景度身打造劇本,讓受害人深信自己「眼光獨到」且「機不可失」。同時,騙徒更會刻意營造緊迫感,誘使受害人在倉促間將畢生積蓄轉入指定戶口,甚至去借貸投資。

  退休婦墮投資騙局 失逾3000萬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高級警司梁靄琳表示,今年上半年(1至6月),本港錄得16262宗科技罪案,共損失30.5億元,比去年上升14.7%。網上投資騙案錄得2273宗,平均每七宗科技罪案就有1宗是網上投資騙案。對比去年同期,網上投資騙案上升24.8%,損失由10.9億元上升至14.81億元,升幅達36.4%。

  網上投資騙案的宗數僅次於網上購物及求職騙案,排行第三,是科技罪案中最嚴重,每宗平均損失達65.1萬元,遠高於其他類型案件。

  騙徒主要以投資股票及基金、虛擬貨幣或其他高回報項目作幌子進行詐騙,透過市民廣泛使用的通訊程式及社交媒體平台發送釣魚訊息接觸受害人。今年上半年透過WhatsApp接觸受害人的案件達1260宗;透過社交媒體Fb及Instagram接觸的案件則分別為411宗及226宗。

  最多受害人的群組依次為41至50歲、51至60歲及61歲以上,三個群組合共佔所有受害人超過七成。各種職業背景的市民都有「中伏」,包括專業人士,當中有一成受害者是醫生、律師、會計師、建築師、護士等。2025年最大單一騙案中,受害人為一名65歲退休婦人,她透過Fb進入WhatsApp投資群組,被誘騙透過不明的應用程式投資香港及美國股票,損失逾3000萬港元。

  先獲微利 加大投資後失聯

  騙徒通常透過WhatsApp或Telegram等即時通訊軟件,隨機將市民拉入標榜為「內幕資訊」、「股票投資交流群」或「在線學習投資技巧」等投資群組。入群後,騙徒自稱為「金牌分析師」或「資深投資專家」,安排同夥「做媒」,在群內持續貼出高額獲利截圖,讓受害人心動嘗試,並指示受害人下載不明應用程式,或前往虛假投資平台進行交易,讓投資人在初期先獲微利,當加大投資後,騙徒便會失聯,所有投資化為烏有。

  除發放釣魚訊息外,騙徒亦會在社交媒體投放精心設計的廣告。這類廣告常以「限時優惠」或「僅限100名用戶優先獲取獨家投資情報」為餌,增加緊迫感,更聲稱回報率可高達「5至100倍」等話術,令受害人在短時間內作決定。一旦受害人點擊廣告,便會被轉至要求輸入電話號碼或電郵地址的頁面。取得聯絡方式後,騙徒隨即將受害人拉入預先設置的WhatsApp群組,重演騙局。

  此外,騙徒接觸受害人的手段亦持續演變更新,例如,當業主於房產平台刊登出租物業資訊時,騙徒即鎖定目標,偽裝為「高端租客」,透過話術塑造為高收入人士,虛構投資專業背景,誘使被害人墮入圈套。

  另外,騙徒刻意與受害人建立曖昧或戀人關係,再以各種藉口誘騙受害人投資。警方今年上半年錄得199宗這類俗稱「殺豬盤」的案件,相比去年同期的160宗,上升24%,損失由去年1.4億元上升近1.8億,升幅近3成。今年最大損失的單一「殺豬盤」,是1名52歲受害人,在地產平台刊登廣告出租其物業,騙徒聯絡受害人後,建立網戀關係後,指示受害人到虛假網站投資,將約2000萬元及價值1100萬的虛擬貨幣存入指定戶口,損失逾3100萬元。

  梁靄琳表示,自「防騙視伏APP」推出以來,下載量已逾1百萬,累計錄得926萬次搜尋,當中107萬次結果顯示為具有詐騙風險。市民要善用「防騙視伏APP」踢走騙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