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聞港食/鵪鶉茄\蕭欣浩

時間:2025-08-25 05:02:20來源:大公报

  到山西省太谷縣,看多款梨的種植,順道品嘗太谷餅,了解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太谷餅製作技藝」。交流午宴同吃特色山西菜,包括在地的「八大碗」,共有八碗菜式,葷素和菜式的組合,各家不同,例如這次吃到的,有蒸酥肉、蒸丸子、蒸黃米和鵪鶉茄子等。

  鵪鶉茄子,現代製法用料和煮法各異,葷的做法會用上鵪鶉肉,素的做法沒有添加肉類。「鵪鶉茄」的食譜,明代《古今醫統大全》、《遵生八箋》都有記錄,做法相同,只是行文用字稍有不同。兩本古籍所記的,都是沒有肉的素食方法,而名為「鵪鶉」,應是菜式的味道和顏色,與煎煮過的鵪鶉相似。

  明代《古今醫統大全》記「鵪鶉茄」的做法如下:「嫩茄切兩半,以刀鏤細,勿令透。沸湯煠過控乾,用鹽、醬、花椒、蒔蘿、茴香、甘草、陳皮、杏仁、紅豆細研,抹入鏤縫中,曬乾蒸過。用時以沸湯蘸過,香油煠。」嫩茄開邊切半,用刀「切花」,匆切斷。調醬材料細研,混和抹入縫中,曬乾後蒸過再收藏。煮時用熱水浸開,再用油炸。

  明代《救荒本草》有提到「丁香茄兒」,又叫作「天茄兒」,文中提到「花狀如牽牛花樣,結小茄如丁香樣。」花瓣外圍粉紫色,愈向內紫色愈加深,結果的茄子較小,外形像丁香,因而得名。《救荒本草》提到「丁香茄兒」的吃法:「採茄兒煠食,或醃作菜食。嫩葉亦可煠熟,油鹽調食。」茄子水煮或醃漬,嫩葉煮熟調味可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