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科學新知|有毒新品種「雙斑海毛蟲」驚現港海

時間:2019-08-28 04:23:32來源:大公報

  去年夏季起,本港多個泳灘相繼出現大量海毛蟲,不少泳客被螫後,引致皮膚過敏、灼熱等症狀。海毛蟲肆虐引發市民關注,而含毒素海毛蟲的生態和在香港繁衍情況,則是科學家研究的題目。浸會大學的生物學家昨日宣布,其團隊於香港水域發現了新品種海毛蟲,命名為「雙斑海毛蟲」,這是全球近百年來第四次發現海毛蟲新品種,並已於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大公報記者 黎慧怡

  浸大團隊進行海毛蟲調查科研,於2012年、2017年和今年分別收集海毛蟲的樣本,經形態學和基因序列的方法,識別出新品種。浸大生物學家邱建文教授表示,由於新品種海毛蟲每個體節都有兩個黑點,以一點跟着一點的形式排列,所以將其命名為「雙斑海毛蟲」。

  去年肆虐品種為「梯斑海毛蟲」

  新品種海毛蟲的樣本在西貢橋咀洲的珊瑚群落沙底收集,蟲身呈梭形,長28至39毫米,寬7至14毫米,約有30個體節,特徵是背部的中央位置長有獨特斑紋。參照一些潛水人士在互聯網發放的照片,研究團隊相信「雙斑海毛蟲」還曾於東平洲等香港東部水域出現。今次的發現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

  此外,團隊還鑒別出去年在香港爆發的海毛蟲品種是「梯斑海毛蟲」。2018年6月,邱建文教授率10人研究團隊,從荃灣兩個泳灘和吐露港的淺海水域收集海毛蟲樣本。

  為了確認牠們的品種,研究團隊獲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借出「梯斑海毛蟲」的原始標本作研究。雖然該標本已失去軀幹的主要部分,不過,根據原始記錄和唯一剩下的一隻疣足(小腳),研究團隊觀察疣足上的剛毛形態,確認他們在香港海毛蟲爆發期間收集的標本特徵,與早於1868年被發現的「梯斑海毛蟲」一致。

  爆發原因無關繁殖期

  去年海毛蟲爆發期間,坊間有猜測稱其爆發的原因與繁殖有關。經研究,邱建文和他的團隊否認了此說法:「雖然我們未找出確切原因,但我們在蟲蟲的體腔內未發覺生殖產物,即精子或卵子,證明它們的出現與繁殖無關。」

  海毛蟲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水生態系統,屬「多毛綱」內的「仙蟲科」。海毛蟲是環節動物,每個體節都長有一對類似小腳的疣足,上面滿布剛毛,邱建文提醒,海毛蟲的「腳仔」剛毛帶有神經毒素,人體皮膚接觸後會產生灼熱的疼痛感覺,嚴重時應立即求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