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觀眾參觀「港澳台同胞的抗日鬥爭」展覽香港專區。\大公報記者王珏攝
中華民族的百年滄桑中,香港始終與祖國血濃於水、緊密相連。在抗日戰爭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決戰中,香港憑藉特殊的政治環境與戰略位置,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活動中心,香港市民勇擔民族大義,通過各種形式支援抗戰,與祖國同胞共赴國難。
九龍全體司機捐贈給八路軍的救護車、為「一碗飯運動」吶喊助威的百萬市民、東江縱隊驚心動魄的「香江秘密大營救」往事……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在展出《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展覽設「港澳台同胞的抗日鬥爭」專區,通過多種展陳手段,向參觀者展示了國難當頭之際,從殷商富戶到普通市民的香港各階層民眾出錢出力、掀起救國熱潮的壯闊圖景。\大公報記者 王珏
香港同胞始終關心和支援祖國抗戰,特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喚醒了香港各界同胞,一大批以援助抗戰為宗旨的賑濟團體、慈善組織在香港成立,通過街頭演講、賣花、賣物會、義唱義演等方式,廣泛開展活動,喚起民眾,募集款物。
「多買一碗飯,多救一個難民」
從殷商富戶到普通市民,香港各界都踴躍參加支持抗戰的活動。其中,由孫中山夫人宋慶齡以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名義在香港發起的「一碗飯運動」尤為轟動。捐獻者只吃一碗飯,但付出在餐館裏吃幾道菜的價錢,所有盈餘用作戰爭難民救濟之用。
1941年7月,時值盛夏,溽暑煎人,但市民仍熱情地走上街頭,為「一碗飯運動」吶喊助威,他們簇擁着一隻大碗的模型,走過上環、中環、銅鑼灣、灣仔,高呼「多買一碗飯,多救一個難民」的口號。市區巴士和電車上,也貼滿了標語。9月1日,「一碗飯運動」圓滿落幕,有無數香港市民參與了這個活動,最後純收入達22144港元,國幣615元,盈餘全部捐出用於內地的抗戰事業。
此外,港人還成為了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裝力量,組織港九獨立大隊在敵後開展的游擊戰爭,有效地打擊了日軍的交通線和後勤補給,為內地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展覽現場兩張巨幅舊照──1941年在香港從事抗日活動的部分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合影,以及時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與茅盾、夏衍等脫險名人的合影,記錄了八十多年前驚心動魄的「香江秘密大營救」往事。
東縱營救近6月 轉移800餘人士
香港淪陷後,日軍開始大肆誘捕迫害愛國人士和文化名人,張貼布告限令在港知名文化人士前去報到,否則「格殺勿論」。危急時刻,中共中央發出急電,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廖承志與廣東省、香港黨組織和部隊的負責人,想盡辦法營救被困在港的文化界精英、愛國民主人士和國際友人。
「秘密大營救」重任落到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肩上,港九大隊則承擔着重要的護送任務,秘密分批從香港轉送至內地東江抗日根據地。經過近6個月的生死營救,800餘名文化界人士和愛國志士被安全轉移至大後方,無一傷亡,無一被捕。這一營救行動被文學大師茅盾稱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而鄒韜奮則題「保衛祖國為民先鋒」八個大字,讚譽東江縱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