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廣東篇)/藝術鄉建:城鄉共舞的雙向奔赴\蔣述卓

時間:2025-08-05 05:02:11來源:大公报

  圖:遊客在重慶市將軍村一處田間藝術景觀遊玩參觀。/新華社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中,藝術鄉建作為一種新型的城鄉互動模式正在不斷創造。藝術鄉建,是城市藝術家或者城市某個組織通過藝術介入的方式參與鄉村建設。這種介入不是單項的資源流動,而是基於城鄉文化的相互需求、優勢互補所形成的深度交融,所產生的效果是積極而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藝術鄉建通過文化藝術的力量激活鄉村文化的內在動力,在注重文化認同和審美提升中形成新的鄉村營造途徑,它所創造的新鄉村既不同於城市的社區,但借鑒城市社區的某種管理方式,在扎根鄉村文化的土壤上,形成獨具個性和特色的建設模式,為未來的城鄉融合提供了某種示範。藝術鄉建在重塑鄉村面貌的同時,也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鄉文化共舞帶來的是城鄉的雙向奔赴。

  藝術鄉建對鄉村最直觀的改變體現在環境的美化和空間重塑上。傳統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常常面臨兩難選擇:要麼保持落後面貌,要麼全盤接受城市化改造。藝術介入提供了一條「柔性更新」的中間道路,在不大拆大建、修舊如舊的過程中,實現對鄉村空間的創造性利用,既改善了生活環境,又保留了鄉土特色。鄉村擁有城市稀缺的自然景觀、傳統文化和空間資源,而城市則集聚了人才、技術、資本和市場優勢。藝術鄉建為這兩種資源的對接提供了平台。浙江台州橫渡美術館將橫渡鎮廢棄的中學改造為一個具備會議廳、咖啡書吧、觀景台的當代美術館建築,被譽為「長在田裏的美術館」,還與上海大學合作舉辦了「橫渡之春:社會學藝術節」,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廣東從化良口鎮樂明村,距離從化市區六十公里,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經濟不發達,綠芽基金會本着「參與共生」的理念,以開放的姿態推動村民自發參與「源美術館」的建設,調動在地的審美經驗和文化魅力,構建了「美育空間與生產生活空間並置共存」「鄉土美學與當代藝術共生的美學制度」模式,其「龍眼工坊」、舞蹈創造營、音樂表演活動相繼開展,繪製了一幅和美鄉村圖景。浙江麗水「拯救老屋」的「松陽模式」,通過將廢棄的老屋改造成藝術工作室和民宿,不僅保留了傳統建築風貌,還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曾經的空殼村吸引了年輕人返鄉就業,鄉村改造成「最後的江南秘境」,讓鄉村恢復了生機活力。藝術鄉建探索出的鄉村發展路徑,避免了激進城市化帶來的文化斷裂和社會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選擇。

  藝術鄉建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復興與創新並帶來經濟活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許多瀕臨消失的傳統工藝在藝術家的幫助下重獲新生。藝術帶來的關注度和美譽度,往往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河北邢台威縣將當地婦女世代相傳的土布紡織技藝(「別花」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創造出兼具傳統韻味和現代審美的文創產品,不僅傳承了技藝,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浙江東陽的木雕藝人在與美院教授合作後,作品從單純的工藝品昇華為藝術品,價值翻了幾十倍。福建屏南通過「文創+非遺」的項目,組建民間工程隊修繕古宅,建立文創工作室,邀請藝術家長期參與鄉村的創意提升,將四平戲、紅曲黃酒等非遺融入文創產品,可以銷售。一些地方進行的「藝術祠堂」改造項目,讓年輕人重新認識了家族歷史和鄉村非遺文化,增強了對鄉村文化復興的信心,如潮汕地區通過祠堂組織英歌舞的復排,讓其煥發出奪目的光彩。藝術鄉建不是對鄉村文化的簡單保存,而是通過創造性轉化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藝術鄉建成為了城鄉交融的紐帶,它以獨特的媒介方式,超越城鄉之間的文化隔閡,建立起城鄉的情感共鳴。對鄉村而言,藝術提供了一種表達自我的新途徑,使長期被忽視的鄉村文化得以重新被發現和珍視。在鄉村開展各種美育教育活動和舉辦各種藝術節,可以縮短城鄉之間的教育和美育差距。藝術家不是單方面輸出創意,而是通過與村民共同創作,在交流中自然融合城鄉文化元素。廣東佛山舉辦「順德大地藝術節」,通過藝術裝置、主題展覽等形式,推動文旅融合,讓村民不出村就享受當代藝術的薰陶。有九百年歷史的番禺大嶺村古村落的藝術改造項目由藝術家出點子,村民評審團投票決定,確保藝術項目符合當地文化認同,引導村民選擇具有嶺南特色、尊重鄉土風貌和地域特色的建築方案。這既尊重了鄉村文化的主體性,又着眼於村民審美素質的提升,讓城鄉互動形成常態。藝術家在鄉村開展的各種藝術活動為鄉村兒童提供了接觸多元文化的機會,有助於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有的還組織城市志願者為鄉村兒童提供藝術教育,彌補了鄉村美育資源的短缺。對城市而言,鄉村藝術則成為緩解「城市病」的一劑良方,滿足了都市人群對自然、傳統和本真的精神渴求。浙江莫干山藝術酒店所創造的「藝術療癒花園」,就是利用自然環境和藝術裝置為都市高壓人群提供減壓空間,讓他們在悠閒的環境裏釋放緊張情緒。城鄉關係的平等互利,資源互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城鄉整體價值的提升探索了新路。

  未來,藝術鄉建有望在更廣範圍和更深層次推動城鄉交融。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雲鄉建」成為可能,城市藝術家可以通過遠程協作參與鄉村項目,擴大藝術鄉建的覆蓋面。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也將催生新業態,如虛擬現實藝術旅遊、數字文創產品展示等,為鄉村經濟注入新動能。在這一進程中,鄉村不再是被動接受城市文化輻射的末端,而是與城市平等對話、相互滋養的夥伴。城鄉雙向奔赴的藝術實踐,將繪就出中國式現代化最亮麗的風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