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2020年,北京率先建設了全球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支持部署各類自動駕駛車輛超800輛。圖為無人駕駛巴士試乘活動現場。右圖:Robotaxi在北京大興機場外等候乘客。
【編者按】
中國自動駕駛發展一馬當先,北京、武漢、深圳各顯神通,以獨特定位引領業界發展。三城各擅勝場,北京聚焦政策與基建,武漢推進商業應用,深圳打造產業生態。中國整合5G、北斗與AI大模型技術,推動自動駕駛從「輔助」向「無人化」跨越,為全球交通升級轉型注入創新動能。香港也正在大力發展自行駕駛,測試區已擴至東涌城市生活圈。《大公報》今起推出《智行中國》系列專題,為讀者介紹內地在此一領域的蓬勃發展和創新活力。
自動駕駛是中國發展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無人駕駛試驗場。2020年,北京率先建設了全球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目前已完成600平方公里示範區建設,建成北京市統一雲控基礎平台,支持部署各類自動駕駛車輛超800台,累計為超過1000台車輛發放了測試通知書,自動駕駛累計測試里程突破3800萬公里。
北京亦莊正加快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4.0建設,2030年示範區覆蓋面積將超過3000平方公里。在自動駕駛示範區的先鋒探索過程中,北京市充分結合區位優勢動能,打造了智慧交通的「首都樣板」。\大公報記者 馬曉芳北京報道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作為全球首個「車路雲一體化」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北京亦莊已聚集了35家自動駕駛測試車企,落地八大自動駕駛場景,累計為超過1000台車輛發放了測試通知書,自動駕駛累計測試里程突破3800萬公里,佔全國總測試里程的四分之一以上。
從「車看燈」到「燈看車」
大公報記者親身體驗了無人駕駛的「一條龍」服務。清晨落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預約好的無人駕駛乘用車已在規定位置等候,車內設計充滿科技感,乘客在後座能通過前座靠背上的屏幕休閒娛樂。駛入機場高速後,車輛速度平穩,變道絲滑。在城區紅綠燈處,車內屏幕顯示着實時路況,「車路雲」一體化模式讓無人車擁有更靈敏的感知。進入北京亦莊核心區,無人配送車正穿梭於樓宇間,快遞、生鮮、百貨應有盡有。無人駕駛外賣車化身移動餐櫃,掃碼即取熱食,無需排隊等待。道路一旁,無人清掃車正貼邊行駛,刷盤吸塵一體作業,高效快捷。
記者從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創新運營中心了解到,雲控平台如同連接車路雲的中樞和大腦,入網車輛已經接近1100台。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自動駕駛車輛上報的通行信息,實現對自動駕駛的監管無死角,紅綠燈會根據車的運行情況實時調整,滿足路口通行能力最大化,實現「車看燈」到「燈看車」的轉變。
新技術出口至15國逾250城市
據了解,北京1600多個「智慧路口」裝備了集成化智能設備,可以收集十字路口全部環境信息,實時傳輸給正在自動駕駛的車輛。示範區已經有60條街道實現動態綠波,能夠做到自動駕駛時「一路綠燈」,在最長的綠波帶,甚至可連續通過8到9個路口。
2021年5月,新石器無人車在亦莊獲發全國首張無人配送車上路測試通知書,成為首批實現合法上路的無人車企業。新石器無人車品宣總監李雅菲向大公報記者表示,依託「智慧的路、實時的雲、精確的圖」三位一體體系,目前新石器在亦莊已部署超百台無人車,建成全球首個以無人車為主體的共配中心,包裹通過「飛車軌道」直達車載貨艙,實現分鐘級裝載、小時級投遞,日分揀量最高可達10萬件,「目前新石器無人車已駛入全球15個國家、250多個城市,累計交付部署無人車超6000台」。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網聯車輛與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李克強認為,中國提出了車路雲一體化融合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之路,新汽車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形成,通過新一代信息與通信技術將人、車、路、雲的物理空間、信息空間融合為一體,構建了由車輛及其他交通參與者、路側基礎設施、雲控基礎平台、相關支撐平台、通信網等組成的複雜信息物理系統。他指出,未來應通過跨域數據打通,克服車端數據和算力不足的局限形成智能數據底座,形成雲支持的數據閉環能力、探索自動駕駛數據商業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