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鋼鐵紐帶」羅湖橋搭通開放合作路

時間:2018-06-06 03:16:42來源:大公網

  圖:羅湖橋見證深圳改革開放發展進程,圖為人們通過羅湖橋進入深圳\資料圖片

  一頭連着深圳,一頭連着香港。100米長的「鋼鐵紐帶」羅湖橋,它目睹着深港兩地經濟翻天覆地的變化。建國初期,很多仁人志士就是走過羅湖橋回到祖國的懷抱,投入新中國的建設,成為中國現代科學的奠基者;改革開放初期,也是這座羅湖橋,人們懷揣着夢想一次次從上面走過,把西方最新的信息、技術,甚至產品帶到了內地,而香港、台灣的投資者也是從這裏回到內地,開始新的創業之路。\大公報記者 石華深圳報道

  羅湖口岸是深圳最早的口岸,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1906年,由詹天佑督建的羅湖鐵路橋開始興建,取代原先的木板橋,香港與內地交往加快。

  成對外經濟政策縮影

  彼時,作為內地通往香港的唯一鐵路大動脈,羅湖橋,是中國對外經濟政策的縮影,是中國開放程度的一把標尺,也是中國對外的一個重要窗口。1950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正式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當時,進出口岸的大多是當地農民和廣州市民,每日僅數百人。

  何玉荷,原羅湖海關副調研員。1960年進入深圳海關的前身九龍海關,那時羅湖海關還未成立,業務由九龍海關行李監管處負責。當時過關必須做到人人篩查,行李件件開包檢查的監管辦法,手續繁瑣,旅客過關速度緩慢,有時要等候兩、三個小時才能辦完過關手續。

  1968年進入九龍海關的周冀中,歷任深圳海關副關長、鄭州海關關長。他對那段歷史記憶特別深刻,曾經31個除夕夜他在口岸度過。「不僅是全關總動員,而是全家總動員,人手不夠,所有海關的家屬都要上前線。年紀大點的孩子幫關員打下手,年紀小點的孩子帶上紅袖章,在門口維持秩序。」周冀中表示,春節期間過關人流量從每天200人一下飆升到幾千人,每天24小時通關,持續20多天。

  如今,羅湖口岸過關人數日均超過25萬人,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的人流在深港間移動。除羅湖、皇崗、文錦渡、沙頭角、福田等陸路口岸之外,今年即將竣工的蓮塘口岸也在緊張的建設中,加上機場等各個口岸,往來旅客可以選擇最便捷的方式往返港深兩地。

  「中國改革看深圳,海關改革看羅湖。」曾任羅湖海關副關長的施衛雲表示,在這個意義上,羅湖海關的每一步都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反映。

  「海關改革看羅湖」

  改革開放之前,國內物質匱乏,入境人員帶的東西都是生活日用品居多。「查驗的規章概括起來可以用三個詞概括,十米布、三斤花生油、36件。」周冀中回憶說,為了照顧老百姓的生活,十米長的布、三斤花生油以及36件商品在入境時可以免稅。

  改革開放後,國內經濟發展迅速,旅客入境行李包裹也是越來越小,布匹、食物走私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燕窩等高級食品。「有些電器內地沒有或者質量跟不上,像洗衣機、電視等大件商品,旅客也不可能直接背過來。」周冀中告訴記者,為了照顧內地市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海關積極配合和落實了國家政策,安排人力負責辦理境外售卷、境內提貨的業務,較好地解決了市民的實際困難。

  如今,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內地市場物質豐富、商品價廉物美,吸引了大批境外旅客到深圳旅遊購物。他們在深圳購買無人機、機器人等高科技產品,返港自用或饋贈親友,還有一些個體商販也在深圳購貨返港銷售。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