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 園/「知道了」\蓬 山

時間:2025-09-05 05:02:24來源:大公报

  這幾年,最熱門的文創之一,就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朕知道了」系列。把清朝皇帝的這句御筆朱批,製成膠帶、摺扇、文件袋,讓遊客也可過一把「皇帝癮」。

  本以為這是近些年才出現的新事物。但日前讀到沈醉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寫的回憶文章,他憶及五十年代在京郊農場勞動時,負責撿磚頭,管理科長宣布紀律之後──「我們大聲回答:『知道了!』這三個字也不知是誰發明用來回答問題,好在當時沒有人挑毛病,這不和過去皇帝老子批閱公文用的三個字一樣嗎?有時我往往在大聲回答時,常常閃過一點點『阿Q精神勝利法』。今天老子們也當一秒鐘的皇帝了。」

  原來幾十年前就有這個「梗」了。其實「知道了」並非皇帝專用,《紅樓夢》裏就比比皆是。但總體看來,是尊對卑、長對幼說的。比如賈政對門子、北靜王對小太監、平兒對小丫頭;或者關係很密切的平輩,如湘雲和探春。偶有個別,如鶯兒對寶玉說「我知道了」,一者兩人平素就說說笑笑,再者當時寶玉已有些痴呆,鶯兒也就不必太講究。

  仔細想想,現在的職場上,「知道了」也不是隨便可用的。你向老闆報告工作,他當然可以頭也不抬地輕啟金口「知道了」。但反過來,老闆布置工作時,你若只答一句「知道了」,那分明有一股懶散的不耐煩、輕微的逆反。若回答「明白了」,再加一個感嘆號,則有種茅塞頓開、獲益良多的感恩,以及愉快受命的誠懇,境界大不同也!

  還有下屬對上司要說「好的」,若只說「好」,服從指數也就打了折扣,有點不太情願的生硬。上司對下屬,則可無需顧忌地說「好」,「好的」就略顯悠長,失了些權威。

  不過這些無需等到幾百年後再做成文創,現在就已經變成表情包滿天飛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