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央視紀錄片《中英談判紀實》中介紹,1974年5月,毛澤東主席會見英國前首相保守黨領袖愛德華.希思,商談香港問題。
【大公報訊】記者王珏北京報道: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解放軍威武之師南下一路解放國土,當部隊打到深圳界河邊,只要一聲令下便可涉水渡河解放近在咫尺的香港,緣何止住了腳步?CCTV-4《國家記憶》欄目昨晚播出紀錄片《中英談判紀實》第一集《百年滄桑》,揭秘當年「暫時不動香港」背後的戰略深意,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以超越時代的戰略眼光,對香港採取了暫不收回,維持現狀,「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政策,使香港成為新中國突破西方封鎖的獨特窗口,並最終以和平方式洗刷百年國恥、迎來了東方明珠的完全回歸。
《中英談判紀實》重溫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香港回歸祖國的偉大歷程,全片共五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向全世界宣告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解放廣州,並且迅速向南推進,香港近在咫尺。當時,駐港英國軍隊只有一萬,而解放軍兵力接近四萬。只要一聲令下,解放軍便可以涉水渡河解放香港。而在此時,第15兵團卻按兵不動。紀錄片介紹,解放軍不開進香港,並非是臨時決定的,毛澤東對香港問題早有考慮。
香港回歸 交由鄧小平處理
1949年1月31日至2月7日,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揚秘密訪問西柏坡。在此期間,毛澤東同米高揚多次會談。在談到關於解放戰爭的發展時,毛澤東說,中國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複雜,需要採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
1963年8月9日下午,在中南海毛澤東主席會見索馬里總理舍馬克時也談到了香港問題。他說,這是特殊情況,我們暫時不準備動它。(因為)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們現在就控制他,對世界貿易,以及我們同世界的貿易關係都不利,「我們不動它,並不是永遠不動他。英國現在安心,將來會不安心的」。
1974年5月24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英國前首相保守黨領袖愛德華.希思。他此行的目的是要與中國的高層商談香港的問題。5月25日下午,毛澤東主席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住處,會見了首次來華訪問的希思。在說到香港問題時,毛澤東主席說道:「剩下一個香港問題,我們現在也不談,香港是割讓的,九龍是租借的,還有二十四年,到時候怎麼辦,我們再商量吧。」接着,毛澤東指了指在場的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這是他們的事情了。」當天晚上,鄧小平在歡迎希思的宴會上發表講話:「香港問題作為中英兩國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將在適當時候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