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土地專責小組發表諮詢文件,展開為期五個月公眾諮詢。諮詢文件按土地短缺規模、供應迫切性和欠缺土地三大問題,論述香港面對十分嚴重的「土地荒」,並以短中期、中長期和概念性三大類別,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
為凝聚社會共識,這場為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被稱為「土地大辯論」,其宗旨當然是爭取從18個土地供應選項中,找出若干選項得到逾半數或以上香港居民支持,以便政府盡快形成決策、採取行動。但是不能僅就18個選項相互比較來做決定,而是必須分析「土地荒」所涉及的深層次問題。
「土地荒」為何嚴重惡化
「土地大辯論」第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土地荒」會惡化至如此嚴重的地步?
按土地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說法,香港土地短缺問題「已迫在眉睫,水深火熱」,即使短中期供應的4個選項都得到落實,短期也不能夠填補815公頃的土地缺口。
黃遠輝把問題歸咎過去15至20年歷屆政府忽略土地供應。為什麼過去15至20年歷屆政府會忽略?黃遠輝沒有回答,「土地大辯論」不可以也不回答。
其實,稱「過去15至20年」,就是一個值得推敲的判斷。第一屆政府原本計劃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提出了目標,卻因為遇上亞洲金融危機而作罷,從實際情況看,可以視同沒有增加土地供應。但是,第四屆政府是一直以增加土地供應為其施政主要目標之一,那五年究竟是應被列入「20年」抑或應被剔除?這一點,不只是關乎對上屆政府施政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反映即使政府主觀有意願但客觀成效尚取決於其他因素。
「土地大辯論」必須揭示究竟哪些因素阻礙政府增加土地供應,並引導香港社會各界討論如何解決或克服這些因素;否則,僅由民意測驗來判斷18個選項中哪幾個得到半數或以上香港居民支持,未必能付諸實施。
「土地大辯論」必須回答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香港2030+》低估了「土地荒」?
土地專責小組諮詢文件以大篇幅分析政府規劃署於今年公布的《香港2030+》,後者稱,香港長遠缺1200公頃土地。土地專責小組認為,《香港2030+》關於土地需求的評估沒有考慮市民希望「住大啲」訴求,沒有考慮人口老化需要更多醫療和安老設施,也沒有考慮建立土地儲備以滿足社會發展。計及這一切,香港土地短缺就遠多於1200公頃,其中約815公頃土地短缺在2026年前就會出現,包括缺108公頃住宅用地、135公頃經濟用地和572公頃基建設施用地。
據特區政府統計處去年發表的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數字,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161平方呎,不如上海、新加坡,也不如台灣。《香港2030+》沒有考慮市民希望「住大啲」訴求,是一個嚴重的疏忽。這同上屆政府努力增加土地供應的初心是不一致的。政府為什麼要增加土地供應和房屋供應?因為以人為本。以人為本,豈能不考慮增加居民的居住面積?
《香港2030+》也沒有人口老化需要更多醫療和安老設施,以及需要建立土地儲備以滿足社會發展,同樣偏離以人為本。可見,政府僅有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的意願是不夠的,還必須貫徹以人為本。政府僅有最高層具備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各部門都實踐以人為本。
第三個需要「土地大辯論」回答的問題,是香港的人口、發展與土地關係應如何把握?
政爭阻礙了覓地進度
《香港2030+》評估香港長遠缺地最少1200公頃,是以政府統計處關於香港2043年人口達822萬高峰後回落、家庭規模由3.1人降至2.7人之估計為基礎的。政府統計處的估計當然有其依據,不需要深入分析香港人口趨勢與香港發展之間的關係,但是這一次「土地大辯論」不能不深入分析。因為,土地與發展關聯,而發展與人口關聯。土地供應必須滿足發展需求,而發展受制於人口,豈能不把三者聯繫一起分析?
如果842萬人口是香港的人口最高水平、從此將回落,那麼,香港長遠發展就是有限的。因為,香港將面對人口不斷老化而青年人口不斷減少的局面。其結果,不僅是香港社會和特區政府的養老、扶老的負擔愈益嚴重,更是香港社會的創新能力很可能下降,因為青年是創新主體。同時,在經濟總量上香港將被更多內地城市超越。
最後卻是最重要的,是「土地大辯論」未必能夠回答卻需要引導香港居民思考香港向何處去?
過去15至20年忽略土地供應,頗大程度是由於香港被政治鬥爭困擾。香港難道還要繼續為政治鬥爭蹉跎歲月嗎?
《香港2030+》忽略一系列不應當忽略的因素,頗大程度因為傳統施政理念和作風。香港難道還要繼續被那種理念和作風拖慢前進速度嗎?
不以香港人口有限為憂,和不以香港面積有限為憂的另一面,是牴觸甚至抗拒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香港難道要繼續被所謂傳統核心價值所困惑而眼看內地一個又一個城市超越嗎?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