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近出現「粵語是否香港人母語」的爭議。有人在教育局網站翻出一篇在2013年刊登的文章,煽動所謂「香港政府要打壓粵語」的恐慌。特首林鄭月娥在立法會被反對派議員追問她的母語是什麼,教育局長楊潤雄也被三番四次地追問「母語」問題。儘管兩人都否認政府要推行「普教中」,反對派還不依不饒。
平心而論,從學術的視角,文章作者宋欣橋教授認為「香港人的母語不是粵語」,確實存在很多商榷點。文中沒有釐清幾個含糊的概念:何為語言?何為母語?何為香港人?
釐清「香港人」「母語」定義
嚴格地說,語言的基本含義就是「口頭語」。《詩經.大雅.公劉》有「於時言言,於時語語」;註解為「直言曰言,謂一人自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故此語言本意就是以聲音傳遞為基礎的一套系統。「語言」之後才有「語文」:「語」還是指口語,「文」即指文字,後來又用「書面語」指代文字系統。文字以口頭語為基礎,是很晚才出現的事物,甚至不是每一種語言都能發展出文字。很多語言至今沒有文字,卻都是語言。在兒童學習中,口語為先,學寫字是上學之後的事。因此,即便單純的口語也是語言的一種。絕大部分香港人的通用口語為粵語。粵語被廣泛認為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它與漢語中後來被訂立為官方標準的普通話一樣,都是對應「中文」的一種口語形式。
母語是個人的事。宋教授的立論基礎乃「母語即本族語」,但這可能是漢語翻譯不精準的誤解。這句話引自聯合國1951年的文件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s in Education,提到的「a mother or native tongue」,這裏確實把mother tongue與native tongue並列。但native有多種含義,根據中國最通用的《新英漢詞典》的解釋,它雖確有「本國的、本族的」的含義,但同時也有「出生的」、「本土的」、「天生的」等含義。在這個地方應理解為「本土的」或「出生的」更合適,因為正如標題中vernacular就作「本土的」、「方言的」等解。何況縱觀全文,也沒有強調母語的「民族性」。宋教授是否因此而被誤導了,大有疑問。
「香港人」這個詞更是用得有欠精準。香港人不是民族,我們一般說香港人是指有香港居留權的居民。因此香港人裏面,雖然絕大部分人與筆者一樣,都以粵語為母語,但也有不少以客家話、潮州話、福建話、上海話等方言為母語。一些香港人的母語連漢語也不是,而是烏都語、英語、日語、越南語等語種。所以用在學術討論中,「香港人的母語是什麼」並非嚴謹的命題。
在一般場合,所謂「香港人的母語」,其真實的意思就是「大部分香港人的通用語」。從學術角度這種說法不嚴謹,但本來就不能把大眾話語用學術的標準去衡量,所以在香港一般說「粵語是香港人的母語」,也不見得就要否定之。宋教授提出「母言」一詞,其實出自李宇明先生2003年的論文。但身為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的李宇明,提出這個概念多年,即便在學術界也沒有推廣開來,正說明造出的這個新詞意義不大。
儘管筆者不太認同宋欣橋教授的理論,但這次風波顯然是小題大做,甚至無風起浪。
首先,宋教授的文章按照其格式乃真正的學術論文。我們對學術論文的寬容度,理應比一般的「言論」更高。學術自由應該比言論自由「更自由」。因此,宋教授說的對不對是一回事,他擁有「學術自由」是需要支持的,我們也歡迎這樣的思考。
在「戴耀廷台灣『播獨』」事件中,反對派力撐戴耀廷,認為「講獨」是言論自由加學術自由。這種行為是否屬於言論自由,已經爭議頗大;而所謂「學術自由」更是荒謬絕倫。難道以一個教授的身份,每說一句話都能說成是「學術研究」不成?詭異的是,反對派這麼撐戴耀廷的胡言亂語,但對一篇真正的學術論文卻大加鞭笞。何其雙重標準?
其次,這篇文章刊登在教育局網站下一個名為「集思廣益(四輯):普通話學與教經驗分享」的網頁上。要從教育局網站主頁找到這個網頁真不容易,要一級一級往下點才可以找到。政府的教育網站不是什麼熱門網站,這些教學資源大約只有老師才會看。筆者知道了文章的標題,還搜索了很久才找到這個頁面。可見,要找到它一點也不容易。而在這個網頁上,共有25篇文章,宋欣橋的文章排第24篇,本身並不顯眼。
其實,「集思廣益(四輯):普通話學與教經驗分享」是一本2013年印發的實體刊物,網上有整個刊物的PDF文件,筆者也通過朋友找到了這本紙本刊物,其內容與網站的文章是一一對應的。這再次證實,該文發表時本來就是為了專業目的的學術性文章,只不過教育局把整個雜誌「原裝」搬上網而已。有人質疑,刊物中為何沒有「平衡處理」,即同時放入討論粵語學習重要性的文章。理由很簡單,這個刊物的作用就是討論如何推廣普通話教育。且看它的三個部分:「學與教的實踐」、「學與教的探究」、「普通話的發展」,都圍繞在小學如何把普通話教得更好的主題。這種行業雜誌當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平衡處理」了。設想一下一本數學教育雜誌,是否會專門刊登文章去討論數學教育如何不重要?
最後,這篇文章並非新近放上網。它早在2013年起就一直在網上公開供閱讀,此前從未引起注意。它顯然不意味着政府要立即推行敏感的「普教中」。為什麼這時候突然被翻出來,彷彿「發現新大陸」一般,又突然掀起「普教中」的爭議?令人不解。
炒作話題圖渾水摸魚
這實在難以令人不得不懷疑是「有心人的傑作」。事實上,本屆政府在教育上的改革甚多,除了推出多項「實幹型」措施提高教師士氣之外,中史科與通識科的改革也遠排在議事日程的前面。這時炒作這個話題,顯然是為了在中史科與通識科改革中「渾水摸魚」,也可能要妨礙政府推行的得到市民支持的其他教育改革,更可能是「反一地兩檢」、「反國歌法」等議程推波助瀾的一部分。
其實,普通話是整個中國的通用語言,在全世界學習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而且絕大部分人都學習普通話而非粵語。香港絕大部分人都明白,加強學習普通話對香港人的重要性,香港青年的普通話能力也比以前大有長進。把普通話與粵語對立起來,既不應該,也沒有必要。
中國一向推廣普通話,但同時保護方言。周恩來總理就說過:「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的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方言是會長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禁止,也不能用人為的辦法來消滅。」
粵語作為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的主要方言,是大灣區人民的情感紐帶之一,對大灣區的整合有重要意義,當然不應該消滅。
一些內地學者對香港情況不熟悉,希望加大力度在香港全面推行普通話,這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愛國,擔心「港獨」主義氾濫。正是因為一小撮「港獨」分子不斷人為製造兩種口語之間的矛盾,利用口語的差異標籤「香港人」與「中國人」,才會有這些憂慮。香港人民應該認識到,只有堅決地反「港獨」,才是最有效保持粵語文化的保證。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