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日前在北京勝利閉幕,習近平在與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亮相時,發表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講話。他強調,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堅信中國人民生活一定會一年更比一年好。這番講話,逐一講解了未來五年時間節點的意義、工作重點及目標,可視為未來五年中共工作的核心,也正體現了中央把承諾寫進改革中、寫進億萬百姓實實在在的民生獲得感裏。
「小康」這一概念,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結合中國實際,在設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中提出來的。習近平對這一概念加以深入剖析、實踐和提升,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指出,「全面小康社會」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也更難做到的是「全面」: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扶貧工作亦需「加把勁」
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扶貧是中央工作清單中重中之重。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的莊嚴承諾。過去五年,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二○一二年的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然而,按官方數字,中國尚有八千萬人未脫貧,中央將精準脫貧列為新時代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在攻堅扶貧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要趕上國家發展的步伐,發揮所長參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同時,在扶貧工作上亦需要「加把勁」。
根據扶貧委員會公布的數字,在恆常現金介入後,香港二○一五年約有九十七萬貧窮人口。政府過去推出不少措施「減貧」,如二○一三年重設扶貧委員會及訂立扶貧線以協助制訂政策及審視政策成效,增設長者生活津貼,二○一四年將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納入恆常資助,二○一六年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以鼓勵自力更生及打破跨代貧窮。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紓解民困,但要達至精準扶貧的效果,仍有距離。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政府自然擔負主體責任,政策的制訂、能否有效實施,都對扶貧工作有巨大影響。但扶貧也是一項全社會的事業,單靠政府「單打獨鬥」難免掛一漏萬。除了政府要發揮主體作用外,社會、市場也應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握拳出擊才更有力度。
香港有不少民間團體,致力為基層市民提供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援助服務,協助新來港、少數族裔人士及其他弱勢社群適應、融入和發展所長。同時積極推動扶貧項目,集官方、商界和社會力量,為合資格人士提供衣、食、行等多方面的優惠。
扶貧是全社會的事業
眾人拾柴火焰高。精準扶貧,離不開政府這個「火車頭」,也少不了積極參與這項事業的民間團體作為「車輪」,才能跑得穩、跑得快。期望政府可以為這些有心的民間團體,搭建更多合作平台,亦鼓勵更多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一齊參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業中,凝聚官商民各方力量,不遺餘力推動兩地合作,共同關心照顧弱勢社群,切實為提高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出一分力。
中央對百姓的承諾,從來都是扎扎實實履行的。習近平指出,「黨中央指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要是笑,就說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們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參與到國家建設中,既是對民眾、對國家的責任,也是自身的機會。讓我們再接再厲,發揮帶頭作用,改善民生不懈怠,讓百姓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新家園協會董事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