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項統計稱,中國每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不到五本,北歐國家則在二十四本左右,幾乎是我們的六倍。看到這項統計,從幾年前開始我定下每年至少讀書二十四本的目標,但真正落實起來,發現萬事開頭難,讀書更是如此,每年總是前幾本的指標最難完成,而只要「年度已讀書單」裏記錄的書目有五六本「打底」之後,便覺得有譜了,後續讀書量的上升速度會非常快。
近期看到西方行為心理學有一個叫「進步的錯覺」的有趣研究。紐約一家咖啡館為了吸引客源,求助於行為心理學專家,專家給咖啡館設計了兩種會員卡:第一種卡上的內容是「蓋滿十個戳,即可兌換一杯免費咖啡」,第二種卡上的內容是「蓋滿十二個戳,即可兌換一杯免費咖啡」,但最前面兩個戳已經提前蓋好。持兩種卡的顧客實際上都只需要購買十杯咖啡,就能兌換一杯免費咖啡,不過結果發現,持有第二種卡的顧客比持有第一種卡的顧客更快集齊十個戳。
專家稱,這就是「進步的錯覺」:第一種會員卡起始時沒有戳,完成度是零,而第二種會員卡起始時就已經有了兩個戳,拿到卡時完成度已是百分之十六。正是這種「進步的錯覺」,讓很多顧客覺得自己離目標更近,從而購買得更加頻繁,以獲取那杯免費咖啡的獎勵。
讀到這個研究,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定下讀書目標的第一年,我想着還有二十四本要讀,便覺得目標太遠,不着急慢慢來,結果整個春天過去,連一本書還沒讀完,後面追進度追得很辛苦。到第二年,因為頭年有四本書已經讀了一大半,便先讀完收尾,並登記在了新一年已讀書單,這樣,第一個月便有四本書讀完「入賬」,完成了全年目標的六分之一,覺得離目標更近,讀書的興致隨之高漲。
細數今年,目前已經讀了十九本書,完成全年目標已不成問題。到年底的時候,打算還把幾本書留下幾十頁待明年再讀,算是給明年提前蓋好「兩個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