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堡二十國集團峰會(G20)今日召開。就在昨日,歐盟和日本終達成自貿協定。確切講,這兩個世界上最主要的經濟體之一,在峰會之前的一日達成了協定,當天美國總統特朗普恰好到達德國。對此,昨日的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社論認為:全球化未死,民粹主義對自由貿易的厭惡尚未成為主流。
這篇名為《歐日自貿協定證明全球化未死》的文章亦強調,如果雙方及時達成協定,將「樹立反對這位美國總統保護主義姿態的有力標桿。它也將突顯英國面對的挑戰。硬退歐將使一些行業的英國企業與歐洲企業的貿易條件還不如半個地球外的日本競爭者」。
「利益優先」的全球化
無論歐盟還是日本,對特朗普的逆全球化還是心有戚戚。也意味着,特朗普本次出席G20峰會,難以撫平他在5月出訪歐洲時帶給大西洋兩岸的傷痕。當然,歐日之間帶有示威性質的合作,也折射了之前安倍向特朗普的輸誠是多麼地不情願。G20峰會的舞台上,特朗普和西方夥伴的關係更加惡化,美俄兩國元首的「雙普會」也會引發更大的爭議。對特朗普而言,本次G20峰會,更像是一場「鴻門宴」。
但是,歐日趕在峰會之際達成自貿協定以證明「全球化沒死」,也有些「自以為是」。雖然歐日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但也只能算「之一」。即使美國推行逆全球化,全球化也死不了。地球村時代的地緣經濟格局決定了全球化的大勢難以阻止,尤其是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充當了新經濟周期的全球化主角兒。美國的逆全球化與歐洲的民粹主義,是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副產品,或者說是西方世界基於老秩序坍塌而生的焦慮與恐懼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折射。
特朗普追求「美國優先」的大局已定,歐盟則存在英國硬脫歐,日本難以挽回美國推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決定,歐盟和日本無奈充當其傳統秩序的捍衛者。因為他們都對中國主導的全球化新秩序充滿猜忌,歐盟是謹慎地和中國保持一定距離,日本則是要和中國分庭抗禮。從亞投行到「一帶一路」倡議,凸顯歐盟和日本對中國主導的新型全球化的矛盾立場。
歐盟和日本簽署的自由貿易,也不是純粹的全球化,而是基於雙雙「利益優先」的全球化,這和美國的「利益優先」並無本質不同。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有選擇的全球化,而是全球所有國家參與和共贏的全球化。
從歐日自由貿易談判的過程看,日方並不積極,以為日本將底牌押在了美國主導的TPP上。因而,歐日自貿談判自2103年啟動以來,進展不大。雙方糾結於食品(芝士、西紅柿、巧克力等)和汽車關稅的減免上。具體是歐盟尋求日本降低上述食品的進口關稅。而日本則力促歐洲取消對日本汽車徵收10%的關稅。
歐盟需證明自己的凝聚力
即使雙方趕在G20峰會前簽署全面自貿協定,對G20峰會議題也不會造成實質性衝擊。當然,也根本不會動搖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意志。歐盟和日本的雙邊自貿協定,拿到多邊場合向美國「示威」毫無意義。而且,G20峰會本身就隱喻着全球化的象徵意義,即全球化是全球的遊戲,而非歐盟和日本所主導。因而,歐日FTA,對美「怨婦」自討其辱,對其他經濟體倨傲也不合時宜。
除去脫歐的英國,歐盟還有27國,27國各有不同的利益訴求,較勁與糾纏,是歐盟內部的常態。歐盟和加拿大的一項貿易協定,就差點被比利時的農民搞砸。日歐貿易協定,也可能遭遇最後時刻的「挫折」,日本外務省也只是模棱兩可地稱:「有可能達成一項廣泛協定。」
即使協定簽署,未來也存在着相當的變數。日本方面,國會批准相對簡單,歐盟27國可是每個國家都需要通過本國立法機構批准。想想TPP的經歷,因為美國一國的放棄,其他11國要想繼續推進TPP,可就難了。作為一個聲音說話的歐盟,必須要經過27國的全部同意,在英國未脫歐的情勢下,是否還要英國同意呢?總之,歐日兩國簽署協定容易,要想真正實施卻是充滿不確定因素的事。
歐盟一個成員國不批准,歐日自貿協定也就泡湯了。因而歐日要證明全球化沒死,歐盟首先要證明自己的凝聚力。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