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施瑪恩(中)的趣味科學教育,激發學生的興趣。左起為馮慧敏,右為高永祥 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昨日舉行頒獎禮,32名分別來自中小學的教師獲嘉許。其中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老師施瑪恩,2004年起在學校推出生物科技教育,將內容納入小三至中六的課程。施瑪恩憶述,那個時代還未有STEM教學的概念,他想出藉着遊戲教科學,要學生化身「鑑證人員」查科學真相,又推行「自主教育」,讓學生自由發揮和討論,探索知識,自己退居「幕後」作引導。
大公報記者 楊州
執教鞭16年的施瑪恩獲科學教育學習領域教學獎,他表示,教學上融入遊戲,可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科技的興趣,舉例稱教DNA知識,小學會讓學生用軟糖、棉花糖及牙籤製作DNA結構,即把DNA外形立體化,他們更易吸收到抽象的生物科學知識,同時即學即吃,中學則讓學生角色扮演「鑑證人員」在模擬的案發現場採集DNA樣本,藉科學方法查出真相。他說,簡單的科學實驗有助激發學生對生物科技的興趣,過程中亦學習到不同的知識及技能。
「自主教育」增學生自信
施瑪恩亦在小三至中六推行「自主教育」,一改傳統單向教學模式,按學生能力分組,自學課程內容並進行小組討論。他表示,經過「自主教育」,學生明顯提升了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及自信,學生上台演說自己的心得時不再怯場。政府提供20萬元推動中學STEM,施瑪恩指正是前線老師的期待,有資源才能推行趣味教學,以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另外,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老師馮慧敏及皇仁書院老師高永祥,分別獲藝術教育學習領域教學獎及訓育及輔導領域教學獎。馮慧敏表示,視覺藝術科引入社區導向課程,將社區與藝術扣上關係,令學生能向社區展示其作品,如學生到粉嶺龍躍頭文物徑寫生,亦為SEN學生舉辦個人展覽,其藝術作品得到同學、老師及父母的認同,有助重拾自信。高永祥則推展「朋輩輔導計劃」,培育「組爸」建立「楷模」形象,讓學生在成長路上結伴同行。
出席昨天頒獎禮的,還有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教統會主席雷添良、課程發展議會主席楊綱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