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角度差異 風險理解不同\谷運通

時間:2016-10-26 03:15:40來源:大公網

  前兩天,跟一位在中資大行工作的友人閒聊。友人告知,一內地保險公司客戶,上周在港股市場購入了20億港元的股票。此外,該公司正調動更多資金,擬搶在險資正式進入港股市場前布局。

  上述情形,相信不是個案。在內地資金面對人民幣匯率貶值對沖,以及全球配置資產雙重壓力下,有很多內地機構投資者,正虎視眈眈等待進入港股的機會。

  這也解釋了為何今次港股調整不深,跌至23000點便拗腰回升,相信跟這些內地資金不斷趁低吸納有關。

  內地資金的不斷流入,正在逐漸改變港股市場的原有結構,衝擊港股市場的運行軌跡(從滬港通通車已開始)。比如,一些本地投資人認為十月是外圍不明朗事件高發之時,投資策略應小心防禦為上。

  殊不知,內地資金不是這樣看。通俗點講,本地投資者是從外圍看港股,看到的是港股的風險;內地投資者,卻是從內地看港股,看到的港股是機會。

  不同的角度,自然對風險會有不同的理解,關鍵是購入的股票是哪一種人多。

  外資、本地投資者為主的股票,當然是50年不變的投資理念。如果是內資、內地投資者為主的股票,恐怕要改變我們的投資理念才行。

  港股市場的結構、節奏改變,只是一小步。到了深港通下月正式開通,三地互通互聯市場才正式開啟。對象筆者一樣的傳統投資者而言,到時面臨真正的天人交戰。

  以下是內地一位著名策略分析師對港股後市的看法,供有意改變投資理念的本地薑參考:現在遭遇的外部風險,本質上是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難以進一步寬鬆,高估值資產將受到衝擊。考慮到全球經濟低迷,相對低利率的格局仍將在相當長時間維繫,所以,每次市場充分反映貨幣政策調整風險之後,恰恰是布局的時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