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當年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甘肅慶陽南梁革命紀念館設有大公報雕塑。
哈達鋪,是位於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的一個小鎮。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七日,中國工農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後,於九月十八日翻越岷山山脈,進入這片藏族聚居的繁華商鎮。當時的哈達鋪,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交匯點,物資充裕,商貿興旺,為疲憊的紅軍提供了寶貴的喘息機會。尤為重要的是,紅軍從這裏尋獲的《大公報》上得知了陝甘還有紅軍和根據地的重大訊息,從此開啟了落腳陝甘暨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征程。/大公報記者 郭濤甘肅報道
「紅軍先頭部隊的偵察連,由連長梁興初和指導員曹德連率領,裝扮成國民黨中央軍,不費一槍一彈就控制了哈達鋪。」宕昌縣紅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王林介紹道:在這裏,他們截獲了國民黨新編十四師魯大昌部的軍需庫,獲得大量米麵、油鹽、布鞋和中草藥,解決了紅軍的補給問題。
專家:《大公報》客觀詳實 可信度高
但哈達鋪的真正轉折,源於一份報紙——《大公報》。9月20日,毛澤東、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人進駐哈達鋪。毛澤東一進入鎮上,就急切打聽郵政代辦所的位置。毛澤東的警衛員陳昌奉後來回憶:「主席一進代辦所,就興奮地閱讀報紙,挑出幾份捲起夾在腋下,徑直走向駐地。」這些報紙中,《大公報》報道了陝北紅軍根據地的存在,「陝甘不僅有紅軍、有游擊隊,更有一大塊革命根據地。」這條消息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紅軍的前路,把毛澤東的目光和長征目的地,從「到中蘇邊界去」轉到了陝甘根據地。
趙王林強調:「《大公報》以其不黨不私的辦報宗旨,提供最客觀、最詳實的報道。相比當時的其他報紙,它的信息量最大,可信度最高。」張聞天甚至據此寫下《發展中的甘肅蘇維埃運動》一文,全文引述自《大公報》。正是這些訊息,結合賈拓夫的匯報——作為陝西早期革命領導人,他詳細介紹了陝北的地形、民情和黨的基礎——促使黨中央調整戰略,決定落腳陝北。趙王林說,在哈達鋪徹底調整了俄界會議確定的到中蘇邊界去的決定,不僅開啟了落腳陝甘暨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征程,同時對推動全國民族抗日運動高潮的到來起到了關鍵作用。當地人在說起這段歷史的時候都習慣稱之為「一張報紙定乾坤」。
毛澤東幽默感謝《大公報》
在哈達鋪停留的短短幾天裏,黨中央連續召開三次重要會議,完成了從戰略構思到具體部署的完整決策過程,是長征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趙王林介紹說,哈達鋪會議的最高層級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出席者包括毛澤東、張聞天、博古等常委,會議討論了組織工作、白區工作和部隊整編等關鍵議題。第二個會議是中央領導人會議,研究部隊落腳陝北和北上行動計劃。第三個是紅軍團以上幹部會議,在此正式宣布陝甘支隊成立,由紅一、紅三軍和中央直屬隊整編而成。毛澤東在會上分析嚴峻形勢後話鋒一轉:「我們要抗日,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裏有劉志丹的隊伍。」他還幽默感謝國民黨報紙,並着重提到《大公報》。
趙王林表示:「這三次會議環環相扣,將俄界會議提出的模糊方向具體化,為紅軍指明了清晰的落腳點。」與後續保羅鎮會議相比,哈達鋪的決策已進入「落實階段」,紅軍從這裏出發時,向陝北進軍的戰略已全面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