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七十年代內地人要裝一部電話,要排隊排上一個通宵/ 作者供圖
在長途電話未普及之前,各行各業仍然要依靠電報與外界進行聯繫及溝通,畢竟這是當時最快和最有效的通訊方式,即使是每日二十四小時都要對外聯繫的新聞機構,也不得不將電報局視為一位好拍檔,而筆者記得,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然經常要與大東電報局打交道,那時候大東電報局坐落在灣仔新填地水星大廈,有時一日去幾趟,真是「瞌埋眼都識行」,可見電報業在六七十年代與本港發展的關係如何密切。
到了七十年代後期,長途電話開始出現競爭,並於八十年代轉趨白熱化,令電報行業開始走向式微,但即使如此,情況亦僅限於香港,筆者當時被派到內地採訪,遭遇就大不一樣,因為在八十年代初內地剛剛改革開放,百廢待興,根本沒有足夠資金去改革電訊業,所以儘管民間可以使用長途電話與外界通訊,但都要事前到電訊局或郵局預約及排隊輪候,有時要花上兩三小時才能通話幾分鐘,筆者那個時候也受過這種痛苦煎熬,但為了及時將新聞向讀者報道,這點點痛苦又算得上什麼?
幸好,內地的改革開放速度實在比人們想像要快得多,上述預約排隊打長途電話的場面持續了幾年就消失,原因是固網電話普及和手提電話興起,大部分人安坐家中已經可以隨時與世界各地聯繫,而筆者採訪之後,亦可透過酒店的直撥長途電話網絡(IDD)將電話打出,雖然通話費貴一點,但勝在方便快捷。
今天,手提電話普及化之後,以上通話難的情況已經統統成為歷史,人們只要按幾個鍵,就可以馬上接通全世界,而且收費越來越便宜,話音質素也越來越佳,更可在千里之外進行即時的視像通話,這還不止,就連影片、影像等也能在掌中即時傳送,這種一日千里的科技發展,在八九十年代會想像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