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本文作者與張天福老先生(中)合影/作者供圖
去年六月四日,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在福州仙逝,享年一百零八歲。茶界的一顆巨星隕落,茶業界的同仁悲痛萬分。張天福老先生是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的榮譽顧問,在張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回想他對本會的支持,我們不禁思緒連篇,感慨萬千。
張天福老先生是教授級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他一九一○年出生於上海一戶福州籍的名醫家庭,二十歲以第一名成績考入金陵大學農學專業。一九三二年從金陵大學畢業以後的七十多年,從事茶葉教育、生產、科研和茶文化傳播工作,以教育、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模式來培養人才和改進技術,開創茶葉科學與教育相結合的先河,推動製茶從手工走向機械,是名副其實的「茶學界泰斗」。
張天福老先生在數十年間身體力行地宣導中國茶與茶禮。他宣導、宣傳、組織、協辦以宣傳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茶人之家」、「茶藝館」、「茶苑」等等,為人們提供一個安靜祥和的空間,以清香的茶葉、優雅的琴聲、高雅的茶藝表演,讓許許多多的茶人、茶友以及茶葉愛好者聚會在一起品茗敘舊,交流心得體會,培養了許多茶人。正因為張天福先生在茶業界的名望,本會醞釀成立之初,首先想到的是他。
二○○八年兩會期間,我們在北京拜訪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上將,當談到在香港正醞釀成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時,熊光楷先生立即推薦並希望我們一定要去福建請教一位近百歲的中國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我們得知,張天福老先生「愛茶如命,能品茶知產地;評茶精密細緻,反覆推敲,其準確率是驚人的。每每評茶有爭議,他是一錘定音之人」。當即我們回港商量後,決定去福州拜訪張老先生。
上得高山險,終見仙人顏,劉備訪孔明,需三顧茅廬—尋訪張老,也如此好事多磨。二○○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我們到香港機場候機,因福建颳颱風,飛機遲遲不能飛,等了大半天還是回家。七月二十九日上午一早我們到機場,等到下午好不容易起飛,但飛臨福州上空因颱風未解除,飛機不能降落又飛回香港。七月三十日一早,我們又去香港機場,等近中午才起飛,到福州已下午一點多,三度乘機終成行。
在張天福先生家中,年近百歲的天福老人精神矍鑠,非常熱情,招待中茶協一行品嘗了十種茶。席間他談吐自如,品茶過程中,更是一展「泰斗之風」—天福老人通過品茶湯,能知道該茶的產地,真是神乎其神。我們將成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之事向他介紹,並邀請他當顧問,一向以推崇中國茶文化為任的天福老先生立即應允。他談及,隨着中華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茶道;新加坡形成了「和、愛、謙、靜」的茶藝;我國台灣省也有「和、敬、恰、真」的茶藝。他認為,這些都不能完整地體現茶文化精神。他主張綜合中國茶聖—唐朝陸羽《茶經》所提的:「茶最益精行儉德之人」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所提的「致清導和」、「韻高致靜」,提出以「儉、清、和、靜」為內涵的中國茶禮。儉就是勤儉樸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濟,靜就是寧靜致遠,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從唐宋以來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他當即沾墨,大筆而揮,為中茶協題詞:儉清和靜。對張天福老先生的拜訪,使我們更領略了這位茶界大師的風采。
在他的指導和支持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順利創辦,這十年間,在推廣茶文化事業上,協會會務蒸蒸日上,每年舉辦多次活動,在香港等地頗有影響。在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成立十周年之際,我們更加懷念這位對本會做出貢獻的茶界泰斗。張老先生雖已辭世,但他的品德和精神一如茶香,萬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