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關節強直,身體的許多地方手都去不到。一癢起來,十分難熬。
羨慕貓兒,沒有學瑜伽,但全身無處抓不到。
有時只能學豬、學牛,把背脊在牆上摩擦。
幸運有一種小恩物叫「不求人」,一般竹製,也有象牙的,末端是一隻小手,能代替真手,抵達身體各處,果然是不求人而能快意搔得着癢處。
攝影術出現不久,攝影室利用黑房技術,製成一種照片,片上一人傲然上坐,一人低首下拜。細看原來是同一人,題名為「不求人」。將之懸於櫥窗中,既幽默,也表達了求人之難。據說效之者頗眾。
多年前香港某名校小學部招生,由校長某神父親自面試選取新生。
我與神父曾有數次合作經歷,我帶同小兒面試前沒有寫求情信,面試時也像一般家長一樣回答問題。我當不認識他,他也當不認識我。
結果孩子沒有被錄取,我沒有太大的失望,倒是慶幸保持了不徇私不求人的原則。
俗語說:求人不如求己。個人事甚至國家事莫不如此。但為形勢所逼,還是要厚着面皮做一次的事誰又能完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