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2019年,美國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邵子平(右二)、陳憲中(左一)、姜國鎮(左二)等愛國華人將「37分鐘」版珍貴馬吉影像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右圖: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拍攝的影像,成為侵華日軍在南京屠殺的鐵證。
編者按:
取材於冒死留存1937年南京大屠殺日軍罪證照片真實故事的電影《南京照相館》正在熱映,自7月25日公映以來至8月6日,累計票房已超18億元人民幣。銀幕之外,真實的歷史遠比電影更殘酷。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血腥屠殺30多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與放下武器的士兵,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除《南京照相館》裏提到的照片罪證,唯一的動態罪證馬吉影像,以及《拉貝日記》是反映日軍暴行直接的核心證據。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大公報》繼續挖掘歷史細節,搶救歷史記憶,即日起推出《傳承抗戰記憶》系列報道,獨家還原20世紀90年代馬吉影像與《拉貝日記》在海外重現的真實歷史脈絡。
近日,抗日戰爭題材電影《南京照相館》在內地上映,口碑票房雙豐收,引起強烈反響。電影將「南京大屠殺」的重要罪證——相機膠片的傳遞作為主要線索,和近年來國際社會主動將「南京大屠殺」的影像等史料捐贈給我國形成呼應。
守護大屠殺鐵證,搶救消失的影像。1990年被在美華人尋獲的紐約37分鐘版本馬吉影像膠片,是在目前已見的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內容最為全面、豐富的。經大公報全程推進,美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就馬吉影像37分鐘膠片放棄「一千萬元人民幣」的價碼,2019年無償捐贈給南京。\大公報記者 陳旻
馬吉影像是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由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用16毫米攝像機秘密拍攝的揭露日軍暴行的唯一動態影像。從1937年的南京到1938年1月29日被時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喬治‧費奇偷偷帶到上海編輯製成四部拷貝,陸續流向美國、德國、日本,小範圍放映;從1946年5月東京審判審訊前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派遣至南京實地取證的美國檢察官大衛·納爾遜·薩頓等搜集證據時最後一次提到馬吉影像,到此後塵封於約翰·馬吉之子大衛‧馬吉家中地下室裏44年。
「1990年底之前,這部珍貴的歷史影片幾乎從沒有引起公眾的注意。」7月27日,89歲的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下稱「聯合會」)創會會長邵子平對《大公報》感歎。1991年,聯合會在美國發起追尋馬吉影像,是因為當時日本政客石原慎太郎在美媒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時隔34年,憶及往事,邵子平依然義憤難平。
1991年7月,邵子平在紐約找到約翰.馬吉牧師的兒子大衛.馬吉,並發現塵封四十多年的記錄南京大屠殺影像膠片原片,將之製成37分鐘膠片,向全球公布,反擊日本右翼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叫囂。
2017年12月,大公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27年前紐約曾有馬吉影像37分鐘,而南京紀念館藏只有17分鐘。大公報記者與邵子平一道努力,最終尋回紐約版「37分鐘膠片」。2019年5月19日,在北京東長安飯店,大公報記者與美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前任會長陳憲中先生達成口頭協定:前者著書記錄聯合會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為維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所做的重要歷史貢獻;作為交換條件,聯合會就馬吉影像37分鐘膠片放棄「一千萬元人民幣」的價碼,無償捐贈給南京。
馬吉影像37分鐘版膠片得以回歸南京,是《大公報》上下齊心全力以赴的成果。截至去年底,《大公報》、《文匯報》共推出廿三個專版、百餘篇文章,詳細介紹了馬吉影像從發現、核實,到追尋、回歸等的全過程,展現了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的文章報國與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