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了使用電腦和手機來處理文字信息。敲擊鍵盤成了主要的漢字輸入方式,手寫漢字的機會大大減少了。有學者驚呼,中國的書法藝術乃至傳統文化都可能因此而斷送。其理由是,中國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漢字,而漢字是一筆一畫寫出來的。
可我覺得,這種說法不是杞人憂天就是危言聳聽。
如果暫不考慮書法,文字其實就是記錄語言的工具,這個工具是寫出來的還是在鍵盤上敲出來的,無關宏旨。莊子說:「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書籍上的文字記載的是語言,語言表達的是心意,而心意所追隨的東西是難以言傳的。在書、語、意、道的價值序列裏,如果執著於語言文字,甚至執著於文字的手寫,恐怕本身是和中國文化之旨趣相悖的。
另一方面,語言文字是必要的,思想之發生不能沒有語言,思想之傳播不能沒有語言、文字。莊子形容書籍為「古人之糟粕」,可是如果沒有語言文字,老莊思想也無從傳世,我們不必全然接受老莊對語言文字的決絕否定。若要積極地發揮漢字記錄漢語、傳承文化的作用,就需要讓它在信息化時代具有生命力。鍵盤不會帶來危機,如果不能把漢字快速地輸入電腦,中國文化的傳承才會面臨真正的危機。
對於書法藝術而言,漢字必須是書寫出來的,但是面對電腦的文字錄入和面對宣紙的書法創作完全可以並行不悖。書寫行為即便完全退出日常實用的領域,也不意味着從此消失於藝術的領域。今天的書法家可以熟練地敲擊鍵盤,也可以熟練地使用毛筆,這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當然,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書法家,因為書法需要長期的鑽研和練習。一個社會也不需要人人都是書法家,除了書法,有意義的事情還有很多。長期使用鍵盤而不寫漢字,書寫能力自然會弱化,對於一個不以書法為職志的人而言,這真的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