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樂舞翩翩,頌歌感恩新時代,鼓聲振奮新征程。7月31日晚,在烏魯木齊大劇院,大型文藝演出《掀起你的蓋頭來——新疆是個好地方》首演,奏響了為新疆放歌的最美樂章。
演員在演唱歌曲《在一起》(7月31日攝)。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湯永攝
本台演出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由序幕、舞從天山來、歌飛新絲路、弦動援疆心、交響崑崙情、尾聲六部分組成。演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展示了新疆各族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用勤勞和智慧改變家鄉面貌,描繪幸福畫卷的歷程,並以自信昂揚的精神氣象繼續大步前行。
勇登高處攬星辰
光影特效打造克孜爾石窟沉浸式體驗,19位舞者姿態各異,演活壁畫故事,在10米高台表演龜茲樂舞……
演員在表演舞蹈《龜茲樂舞》(7月31日攝)。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湯永攝
「在這段讓人驚嘆驚艷的龜茲樂舞裏,我看到的是新疆文藝工作者大膽創新的態度和勇於實踐的能力。」新疆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曾健說,「這支舞蹈的高度,不僅在那10米高的鋼架上,更在於它把握了傳承和創新的關系,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了起來,運用舞台設計的新技術和手段,讓流傳千年的龜茲樂舞呈現出更有內涵和潛力的新境界。」
站在鋼架最高層表演的新疆藝術劇院歌劇團舞蹈演員再依吐那木·肉斯旦在表演中要完成32個動作,「腳下要穩,心裏更要穩。這次演出的過程,讓我對舞蹈創演有了新的認知,跳好這支舞要明白蹺足、擺胯、合掌、扭腰這些動作的文化內涵,要了解龜茲樂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吸收多元文化滋養的過程。」
無懼寒風暴雪,布茹瑪汗·毛勒朵腳步蹣跚走到她擺放的「中國石」旁;中哈邊境界碑前,魏德友目光如炬向邊境線眺望……音樂短劇《護邊員》結合話劇與歌劇的表達手法,在同一個舞台上營造兩個不同的故事空間,向奮戰在邊防一線的護邊英雄致敬。
演員在表演音樂短劇《護邊員》(7月31日攝)。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湯永攝
「來源於人民中的主角,永遠是最生動的。」觀眾羅衍說,「《護邊員》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面貌滋養着觀眾的審美觀價值觀,用英雄的力量充盈着我們的精神生活。」
劇中扮演魏德友的是新疆藝術劇院話劇團演員袁琛,他曾在話劇《金色的胡楊》中扮演人民的好幹部劉國忠。「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萃取題材,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方向,我們將用更多魏德友、布茹瑪汗·毛勒朵、劉國忠這些楷模的故事,去樹牢中華民族歷史觀,鑄牢中國心、中華魂,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袁琛說。
精益求精細雕琢
樂隊的高台上,一聲蒼茫厚重的清唱開啟了十二木卡姆選段《朱拉》的表演,歌聲來自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歌唱家買買提·吐爾遜。緊接着在管弦樂器和民族樂器合奏的樂曲中,19位姿容靚麗、舞姿端莊的姑娘盛裝登場,展現着新時代新疆女性的美麗和自信。
演員在表演舞蹈《朱拉》(7月31日攝)。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湯永攝
「十二木卡姆的清唱太震撼了,給舞蹈增加了讓人驚艷的光彩,聽着歌聲,眼前腦海裏就能浮現出那些屬於新疆的多彩畫面。」觀眾朵瑪說,正在上高二的自己正在暑假學習十二木卡姆演奏中的主要樂器薩塔爾。
「這是一次對經典舞蹈的全新提升,《朱拉》之前是單純的女子群舞,這次是與歌唱演員及樂隊同步合作,是大膽的創新和成功的嘗試。」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副團長加蘇爾·吐爾遜說。
《朱拉》要彰顯的是女子熱情不失穩重,奔放不失細膩的韻味,它牽涉着平轉、平移、下腰、移頸、墊步、轉跪等多個動作,對演員基本功要求極高。
「從《朱拉》裏可以看出編創團隊對經典作品精益求精、勇於創新的態度,讓每一代舞者都能給《朱拉》帶來新的光華。」中國文聯副主席迪麗娜爾·阿布拉說,「這支全新的舞蹈展示了十二木卡姆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原本表演形態,提升了作品所要傳遞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國歌舞文化的氣質與實力。」
十二木卡姆餘音未散,22位激情澎湃的小夥子又帶來了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作品《陽光下的麥蓋提》,這支舞蹈創作元素取自葉爾羌河畔代代流傳的刀郎木卡姆,剛勁、雄渾的姿態,動感、飛揚的節奏,讓觀眾席的掌聲和讚嘆不斷。
演員在表演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7月31日攝)。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湯永攝
「無論瀏覽過多少遍視頻,都不及這次現場觀看精品的震撼,結束時忍不住站起來為他們鼓掌,這支舞蹈展現了我們新疆最真實的精神氣象。」觀眾李毅展說。
在編導張鵬看來,《陽光下的麥蓋提》走上這個舞台,有了全新的使命感。「它不單純是一支舞蹈,更是推介新疆的文化名片裏重要的一角,我們要讓更多人看到一個熱情的新疆,奮進的新疆,充滿力量的新疆。」他說。
音舞詩畫述新貌
帕米爾高原的雪慢慢落在高山湖泊裏,開都河水在遼闊的巴音布魯克草原上蜿蜒流過,南疆的棉田綻放出結實的「雲朵」,麥蓋提的鄉村新貌在農民畫家的筆下熠熠生輝……
演員在表演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7月31日攝)。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湯永攝
「這些流淌在舞台背景上的畫面有很強的創新意識,為節目的表現力增添了色彩。」觀眾阿爾曼·吐遜說,「尤其是《陽光下的麥蓋提》的背景畫面是我在南疆採風時親歷過的,質樸的民風,熱鬧的集市,整齊的現代化鄉村街道,映襯着百姓火熱的生活。」
巍巍崑崙,鼓聲回蕩,像一聲聲吶喊響徹天際,盡情訴說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感恩。
中國大鼓、戰鼓、手鼓、排鼓、納格拉鼓(高、中、低)、納格拉排鼓、康巴鼓、阿蘭鼓、鈴鼓共同奏響了一曲激昂的歌。
演員在表演民族新樂舞《草原回聲》(7月31日攝)。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湯永攝
「有新意,夠震撼,讓人坐不住了。傳統打擊樂器以充滿現代氣息的方式演繹,讓我大開眼界。」觀眾巴雅爾說,「演奏員之間有充分的互動,還有斗鼓的趣味,讓整個舞台呈現出自然、輕鬆、祥和的氛圍。」
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團長張銳說:「《崑崙迴響》是多元文化藝術交融互鑒的成果,十幾種來自不同地方的鼓融合成精彩樂章,各有特色,卻不失共鳴,充分彰顯了中國氣派和中國風範。」(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
資料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