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家公園確權登記,為公園產權管理提供支撐。圖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確權登記樁。
近年來遊客對國家公園旅遊熱情持續高漲,如何兼顧生態保護和旅遊開發成為國家公園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專家表示,按照《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要求,國家公園應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堅持全民公益性;同時,國家公園不是無人區、隔離區,是民眾共同享有的優質生態產品,通過科學設定生態保護紅線、釐清旅遊開發邊界,可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滿足民眾遊覽需求的雙贏。
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黃璜表示,在確保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國家公園的發展要突出全民公益屬性,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的生態旅遊和休閒遊憩機會,如適度開展觀鳥、徒步、露營、滑雪、騎行、攀岩等活動。同時,應從區域目的地視角來統籌規劃國家公園發展,可將餐飲、住宿、購物、娛樂、文化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布局到周邊的城市、鄉鎮和村落,既可疏解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壓力,又可以依託國家公園帶動城鄉社區發展,調動本地民眾參與國家公園保護利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根據環境容量 合理確定訪客數量
當前,國家公園實行分區管控:核心保護區嚴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區適宜的區域,遊客可以進入相關區域體驗感受。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指出,在國家公園裏開展旅遊活動和大眾旅遊有所區別。國家公園根據環境容量,合理確定每年或者每天訪客承載的數量,建立門票預約制度,科學測算整個運營成本,體現公益的屬性。除了公益性之外的活動,一些經營性的活動都採取特許經營,根據每個項目特點核算成本,少收費,嚴格控制經營服務類的價格。
黃璜認為,國外國家公園發展經驗表明,通過實施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可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滿足民眾的遊覽需求。在建設國家公園過程中,可有選擇地借鑒發達國家保護利用國家公園的成功經驗,堅持「設施建設最小化,生態活動最大化」。同時,結合地域文化特色,通過文體旅融合發展,打造既有壯美自然景觀又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公園。\大公報記者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