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紀念東華三院150周年 百載築蹟看前世今生

時間:2020-07-30 08:56:41來源:香港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苡楠

  提到東華三院,無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還是海外華人相信都不會感到陌生。東華三院伴隨香港人和海外華人走過一代又一代,經歷社會的起伏與變遷。作為一所大型的非牟利機構,提供醫療、教育、福利以及安葬服務,成為普羅大眾生活上的支援。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值得港人尊敬的「品牌」之一。

  適逢東華三院創院150年、東華文物館成立50周年,同時也是文物館被評定為法定古蹟的10周年。古物古蹟辦事處及東華三院文物館共同策劃展覽「百載築蹟 ─ 東華三院文物館與文物保育」,於香港文物探知館專題展覽廳展出超過七十件展品,讓觀賞者能夠深入了解東華三院的成立與發展、建築特色以及與今天有密切關係的文物保育,同時展示了百多年來機構在香港取得的成果和香港同步成長的印記。展期到9月23日(因疫情關係目前暫停)。

  東華三院的成立可追溯至1870年,一群熱心公益的華人關注到香港尚未有完善的醫療體系,因此一同集資在上環普仁街興建第一家華人醫院-東華醫院。當時醫院還沒有建成,已經有華人領袖開始在醫院附近為貧病的人提供醫療援助。當醫院落成並開始啟用以後,發現醫療需求的人口日漸增加,因此位於九龍油麻地的廣華醫院以及銅鑼灣的東華東院也分別於1911年以及1929年正式投入服務。最後東華三間醫院的行政管理以及資源分配都落於同一個董事局管理,合稱為「東華三院」。三間醫院在初期除了贈醫施藥以外,還積極提供社會福利和教育,最後還將服務拓展至殯儀和安葬的服務。

  牌匾講述時代故事

  步入展覽廳,觀賞者首先能夠看見一系列東華三院的牌匾和對聯,一部分是由當時的東華醫院和廣華醫院總理題贈,有些則是由九龍的街坊或者商舖送贈。由於當時還沒有海底隧道、沒有地鐵,九龍的人要過海到港島看病,除了要花很多時間以外,還要承擔大風帶來的危險與風險,因此廣華醫院的成立讓九龍的市民大大受惠,所以街坊和商舖紛紛送上牌匾致謝。而街坊送贈的牌匾亦富有地區色彩,當中寫着「胞與為懷」的牌匾,下款刻有三家在旺角染布店的名字,即使這些商舖已經關閉,但旺角一些街道的名稱仍然被保留,例如:黑布街、白布街、染布房街等,這些都反映了早期的地區發展,觀賞者可以從牌匾的文字閱讀到當時的人文故事與生活環境。

  另外寫着「東華三院文物館」和「廣華醫院」的牌匾在廳內相對擺放。東華三院文物館的前身是廣華醫院的大堂,牌匾上面除了刻有醫院的名字以外,還刻有其創辦時期,觀賞者能夠憑上面的日期,追溯當時的歷史背景。在「東華三院文物館」的牌匾兩側,有一對對聯,其中一邊寫着:「憫蒼黎火熱水深喚我國魂起四百兆同胞痼疾」。廣華醫院成立於1911年10月9日,剛剛好在武昌起義前夕,對聯中隱約能體現出當時的社會病入膏肓,即使是平民百姓都對時局非常關心,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今天,東華三院檔案與歷史文化辦公室的成員回看文獻,從這般憂國憂民的文字中,大家猜測對聯是由孫中山的老師、廣華醫院第一任理事區鳳墀所提。

  一封匿名信

  展覽中還展出了廣華醫院的文獻和文物,包括當時1917年1月到4月廣華醫院使用的總冊。據了解,總冊是香港最早的一本醫療記錄,也是香港早期醫療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材料之一。而在廣華醫院成立40年以後,病人自己可以自行選擇以中醫或者西醫來診症,從冊中的印章我們能夠判斷到當時的病人看的醫生。除了入院人的姓名、性別和住址以外,總冊還列明他們每一天的燃料支出、膳食、施棺代葬的細節。當時的東華醫院和廣華醫院都有中醫和西醫的服務,但是卻只有西醫是受政府資助,因此廣華醫院的中醫是只有行贈醫的制度,並沒有提供施藥的服務。

  後來廣華醫院開始全面贈醫施藥,這個轉變源於1922年一封來自一個普通市民「小婦人」的信,信中她提到一個人要是生病只得到診斷,卻沒有施藥去治愈,對於身體並沒有作用。因此她將自己的積蓄,當時的580元拿出來捐給東華三院,然後再反覆捐錢,到了最後她一共將五萬八千多元捐出。雖然這些錢還沒有足夠讓醫院去購買中藥,但卻引起了董事局的關注,將贈醫施藥這件事帶到會議上討論,感動到更多人願意捐出金錢來支持這件事。跟政府討論以後他們馬上進行了一次開捐,多出來的七萬多元就在新填地街開了十個舖位,至今還是屬於東華三院的物業。而最為人熟悉的就是東寶閣,即現時屬於東華三院的中醫專科門診服務中心。

  培訓第一批華人護士

  在廣華醫院1921年開始招收護士學生之前,香港的護士大多都是西方人或者是一些修女。為了培養更多華人當護士,廣華醫院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積極提供專業的護士培訓,開設了香港第一家護士學校,第一屆招收了六個學生。三年制的護士學校有一個有趣的規定,護士學生在最後一年都必須接受助產訓練。展覽裏面收藏了一個記錄本,當中觀賞者可以看見其中一個畢業後的護士曾經幫超過一千個孩子接生。此外,也有一個由名叫麥添明先生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透明奶瓶捐出,上面還刻有「東華三院」的字樣。雖然東華三院有不同的醫院,但是護士培訓一般都集中在廣華醫院,展廳裏面展出了護士畢業的時候在廣華醫院正門門口的合照,這個習慣是每一屆畢業生的指定動作,後來也成為了一種歷史的記錄。

  牌匾的啟示

■牌匾誡勉工作人員。

  展覽廳的兩側放了四個刻滿文字的牌匾,分別給四個不同階層人士在處事、態度方面的勸勉。第一個牌匾是針對總理,因為他們掌握院裏面的大權,此牌匾提醒這階層的人處事要公平、心胸要廣闊;第二牌匾則針對醫師,中國人常說醫者父母心,行醫的人一定盡所能醫治任何一個病人;第三個就是給行政人員的指示,由於他們負責醫院的運作,也需要處理金錢,容易行差踏錯,牌匾勸喻這一群人應該各安其分;最後就是針對工人,由於病人躺在病床上很辛苦,工人必須盡力伺候,給予病人即時的回應。

  石灣公仔見證時代工業

■原於文武廟右山牆前方末端的石灣陶瓷像。

  在東華三院文物館被評定為法定古蹟的同一年,上環文武廟亦同時被評為法定古蹟。1908年香港政府頒布《文武廟條例》,將文武廟及其所屬廟產都交給東華醫院管理。展覽裏面展出了一個石灣公仔,它們都是燒製出來的陶瓷,大多以戲曲或者人物作為主題。

  展覽中展出了一個武官造型的人像,是在重修的時候被拿下來,它原來是被放在文武廟的右山牆前方末端作為展示。當時燒製這個陶瓷不但印有生產的年份、工廠的名字,能夠追溯到文武廟的公仔都是來自同一家製造商。

  院中裝飾寄美好期盼

■倒掛的蝙蝠外形,象徵「福到」。

  展覽廳中央展示了按一比一比例仿製的東華醫院大堂,其醫院主要的風格都是中西合璧的設計。大堂看上去像中國式的祠堂或者廟宇,牆身用了青磚,屋頂是木的樑架,這樣的設計是希望華人去看醫生的時候能夠有熟悉的建築環境,而醫院裏面的病房就用了西式的設計。

  仔細去看中國建築文化裏面的掛鈎和木拖,隱藏了很多吉祥的符號,由於中國人的表達比較含蓄,祈求吉祥的意思不會直接表達。例如在掛鈎上看見的蝙蝠,取其諧音,代表「福到」;桃子,就代表有「福」和有「壽」;花瓶則代表了平安的意思。

  東華三院為死難者家屬建陵園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1918年2月26日舉行一年一度的打吡大賽,有逾萬名市民參加看賽馬,卻不料發生了大火,很多觀眾走避不及,最後有六百人葬身火海。當中的華人要求政府給死難者進行打齋和幫忙安葬,政府就和東華三院聯手策劃舉行了一連七天的法事,也幫忙尋找地方給死難者建陵園。東華三院在輾轉之下決定以咖啡園作安葬之地,也邀請了華人建築師何想設計陵園,以配合華人的思想和對風水的要求去設計,給家屬們一個安慰。

  從此,東華三院在1922年就擁有第一個由市民捐款建的陵園,並命名為「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之墓」,陵園內立下了「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作為紀念。展覽除了展出了寫着「規劃周詳」的牌匾,以答謝何想無私付出外,還有紀念碑的照片讓觀賞者能夠了解到陵園背後的故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