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重慶舉行的2025中國醫學裝備展覽會上,觀眾參觀「放射外科機器人」等前沿產品。/新華社
針對歐委會近期出台措施,限制中國企業和產品參與其醫療器械公共採購,中方於7月6日發布通知,決定在政府採購活動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採取相關措施。採購預算金額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時,應當排除歐盟企業(不包括在華歐資企業)參與。
對於中方不得不採取對等限制措施,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當日回應指出,中方措施只針對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產品,在華歐資企業生產產品不受影響。專家認為,歐盟這種短視行為,將自損發展。/大公報記者 朱燁
2025年6月20日,歐盟委員會發布,自2025年6月30日起禁止中國企業參與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醫療器械公共採購,並要求中標的採購所含來自中國的醫療器械比例不得超過50%。
規範政府採購 促進國內產業發展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多次通過雙邊對話表示,願與歐方通過對話磋商和雙邊政府採購安排等方式妥處分歧。令人遺憾的是,歐方不顧中國釋放的善意和誠意,仍一意孤行,採取限制措施,構築新的保護主義壁壘。因此,中方不得不採取對等限制措施。
根據中國財政部最新通知,財政部決定在政府採購活動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採取相關措施。對於預算金額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的醫療器械採購項目,需排除歐盟企業(不含在華歐資企業)參與競標。此外,非歐盟企業提供的歐盟進口醫療器械不得超過合同總金額的50%。此措施不適用於僅歐盟進口產品能滿足需求的項目。通知施行前已發布中標結果的項目可繼續簽約,不受新措施限制。此舉旨在規範政府採購,促進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發展。
CETC歐洲創新中心宏觀經濟分析師Emily發文表示,2024年歐盟公共醫療採購總額420億歐元,其中131億歐元涉及中國供應商,佔採購總額的31.2%。如果中國供應商被迫退出醫療器械採購招標,歐盟必須從歐洲企業中找到替代方案,而歐洲本地產品與中國產品的差價普遍在40%以上,一些甚至超過了60%。可想而知,歐洲的醫療器械成本將在短期內大幅增加。
目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出海長期向好,新興市場潛力不容忽視。東盟國家採購的中國醫療器械佔比高達34%,非洲更是有55%的醫療設備依賴中國進口。邁瑞醫療2024年66%的國際收入來自發展中國家,聯影醫療2024年在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
歐盟劃地自限 倒逼中國創新
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表示,歐盟此舉,表明其視野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在當前的貿易形勢下,中方始終以大局為重,而歐盟似乎過於關注短期內的局部利益得失,未能充分認識到維護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局的重要性。
白明表示,這種短視行為,也將不利於其自身的長遠發展。而中國一直走在自主創新的路上,不過某種程度上,歐盟此舉將倒逼中國醫療器械自主創新進程,從「穩步」到「加速」前進。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指出,歐盟將「禁止中國企業獲得500萬歐元以上的歐洲政府醫藥設備訂單」,解釋為營造公平營商環境的客觀需要,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歐方所謂的公平,不過是只許本土醫療器械產業出口中國,不許中企在歐洲市場擴大發展的「雙重標準」罷了。「如果歐盟不能樹立起正確的對華認知,執意將中國視作打壓的競爭對手,那麼中歐經貿合作將很難回歸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