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名為「抒情的森林」的讀書博主發起的「鑒抄」行動,引發了輿論關注。該博主詳細列出了一張張對比圖。一面是一些暢銷書作家、文學圈「後起之秀」的大作;一面是一些前輩作家或外國作家的經典作品。就是像在下這樣的粗通文墨者,也看得出:相關文本,絕不是什麼化用、借鑒、「致敬」,就是抄襲、拼接,以及自暴其短的拙劣「改寫」。
令人震撼的是,所涉及的範圍如此之廣,包括蔣方舟、常怡、焦典、伍劍等很多活躍在一線的作家。比如,常怡《故宮裏的大怪獸》不少情節,就與安房直子、星新一、葉廣芩及許多歐美童話作家的作品「高仿」;蔣方舟小說裏,則有很多段落,與托爾斯泰、契訶夫、帕斯捷爾納克、阿摩司.奧茲、J.M.庫切「撞車」。
令人憤怒的是,涉事作家、雜誌、出版社集體裝聾作啞。用網友的話說:「整個文學圈的沉默震耳欲聾。」一個作家,若被指控抄襲,是不能容忍的底線。作為名利雙收的公眾人物,也有義務作出澄清交代。然慘淡的現實是,無一人站出來直面質疑,更不要說自省、剖白了。這種沉默,不是謹慎,是懦弱;不是涵養,是虛偽。
《儒林外史》裏的牛浦郎,假冒去世的牛布衣,將其詩集據為己有,結交達官顯貴。現代的「牛布衣」們,更加精明,不會專挑一隻羊的毛來薅。他們從福樓拜的禮服、錢鍾書的長袍、馬爾克斯的利奇裝上,偷偷剪下一片片碎布條,拼接成「百家衣」招搖過市。
令人欣慰的是,《收穫》雜誌七月二日首次在社媒上與「抒情的森林」互動:「真誠感謝您的督促!我們呼籲更純淨的原創。」話說得很含蓄,但讓人看到了一絲解決問題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