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病更痛的痛,是你親愛的人病了。這種痛苦,填滿了孟克(Edvard Munch)《病童》(The Sick Child,1885-1886)中那孤寂、無力、悲痛交織的畫面,直擊人心。
當年,年僅二十六歲的孟克,用這幅畫記下自己生命中最深的創傷:親眼目睹姐姐約翰娜.索菲在肺結核的折磨中逐漸凋零。畫中的少女虛弱地靠在厚厚的白枕上,臉龐蒼白。陪伴她的女人,一身黑衣,低垂着頭,似是無法直視這場離別。她緊緊握着少女的手,那雙手在畫面中央成為一個深刻的連結,彷彿是要抓住生命最後的溫度。
孟克筆下的這一幕,是對姐姐索菲的哀悼,也是對童年無力感的追憶。畫面的粗獷筆觸、厚重顏料和反覆地塗抹、刮擦,都流露出畫家作畫時的焦灼。如同他很多其他的畫作,這不是一幅要取悅觀眾的畫,它沒有華麗的細節,也沒有柔美的色彩,而是以真切而赤裸的方式,呈現什麼是撕心裂肺的痛。
《病童》是對索菲的懷念,也是孟克對自身的回望。他自述,童年時也幾乎死於肺結核,那種在病榻上與死亡擦肩的恐懼與孤寂,深深刻在心底。更糟糕的是,索菲的病逝,讓他背負了倖存者的愧疚。正因為這一份愧疚,孟克不斷重複創作「病童」這個主題。在四十年間,孟克先後完成了六幅油畫版本,以及多個版畫和素描稿。或許,這就是他面對創傷、了解失落,並嘗試與死亡和解的方式。
每個人大概都曾在生命中面對這樣的時刻:當我們最愛的人病倒時,無論怎樣用力握住他們的手,無論多麼渴望為他們分擔痛楚,卻終究無力逆轉病魔的步伐。那是一種被迫見證、卻無法干預的痛,應該是其中一種生命中最殘酷的無力感。
然而,《病童》又提醒我們,哪怕那一份痛有多痛,我們還是要記得:我們曾經緊握彼此的手。有說,畫中的孩子正在安慰那垂首的長者。我願意相信這樣的詮釋,甚至看見了那女孩的嘴角有一絲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