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神州风采 > 正文

江南貢院 見證中國科舉風雨

時間:2021-05-08 09:22:39來源:大公報

學生在貢院內參觀。/網絡圖片

  在南京夫子廟地區,矗立着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貢院考場建築——明遠樓。這座始建於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歷史建築,如同一位無言的老者,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的風雲變遷。

  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李鴻章、張謇、陳獨秀等無數江南俊秀,都是從這裏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今,江南貢院已被改擴建為中國科舉博物館,成為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歷史的博物館,每逢考試季來臨,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港澳台和國外祈求金榜題名的考生絡繹不絕。

  走進緊鄰秦淮河的江南貢院南苑,抬眼便可看到左右兩側分別懸掛着「案首(院試第一名)」「解元(鄉試第一名)」「會元(會試第一名)」「狀元」「榜眼」「探花」(殿試前三名)的匾額。幾乎每一位前來參觀的遊客都會坐到「狀元」匾額下的座椅上合影留念,體驗一把「狀元及第」的喜慶。

  見識古代科考 激勵奮發圖強

  在供奉奎星的魁星閣前,不時能見到遊客前來燒香祈福。魁星閣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每當秋闈(鄉試)開考之前,前來朝拜的江南士子絡繹不絕。這裏早已成為南京夫子廟地區的核心景觀和標誌性建築之一,四周掛滿了署有各地學子姓名和祝福語的祈福牌和許願帶,以祈求學業有成、金榜題名。

  記者參觀時,恰逢一對父子前來燒香祈福。這位父親表示,兒子正在讀初三,馬上就要參加中考,因此專程帶他到江南貢院和中國科舉博物館參觀。一則為兒子中考祈福,希望他能考上理想的高中;二則也讓兒子了解一點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歷史,特別是希望兒子能受古人寒窗苦讀的精神激勵,更加發奮學習。

  江南貢院工作人員表示,在疫情爆發之前,江南貢院和中國科舉博物館的研學遊非常火爆,每逢周末和寒暑假期間,每天都要接待至少十幾個研學遊團隊。這些研學遊團隊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港澳台地區和外國的學生團隊前來參觀和祈福。在疫情逐漸受控的情況下,目前遊客正在逐漸恢復。

  為國家輸送800狀元 逾10萬進士

  據介紹,歷史上江南貢院的規模遠大於現在,其鼎盛時期(清朝同治年間)僅考試號舍就有20644間,可接納2萬多名考生同時考試,加上附屬建築數百間,佔地超過30萬平方米。規模之大、佔地之廣居中國各省貢院之冠,創中國古代科舉考場之最。自南宋時期建成至晚清廢除科舉的700餘年間,江南貢院共為國家輸送800餘名狀元、10萬餘名進士、上百萬名舉人。

  1918年和1919年,江南貢院大部分被拆除,只保留了明遠樓等少量建築作為歷史文物。2012年,南京市決定在江南貢院遺存基礎上,建設總佔地面積約6.63萬平方米的中國科舉博物館,全面展示科舉制度的歷史。中國科舉博物館主館整體沉入地下,從地面下去一共4層130米,一米抵十年,寓意科舉1300年的歷史。

  遊客自上而下參觀,彷彿穿梭於自隋創立、唐完備、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滅亡的科舉歷史之中。「明經取士」「為國求賢」,這是晚清重臣曾國藩在江南貢院大門前兩座牌坊上所書的八個大字,也是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的宗旨。江南貢院為中國歷史社會的發展發掘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當今心懷夢想的一批又一批年輕學子,也從這裏尋求發奮向前的精神力量。

  ​大公報記者 賀鵬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