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流動中國:遷移、國家和家庭》研究內地改革開放以後人口遷移的地理學專著
在本地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範疇內的學者群中,地理學家相對較為低調,在媒體上較少看到他們的身影。我亦發現在書局較少有售賣地理科的書籍,令本科在中文出版界中顯得很「冷清」。我是一個對什麼學科都有興趣的人,會買不同的書籍閱讀,上次買地理科的書籍,已是五年前的事。范芝芬(Fan C. Cindy,邱幼雲、黃河譯)的《流動中國:遷移、國家和家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是研究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口遷移的地理學專著。作者透過文獻、訪問和考察,歸納出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人口遷移的特色。
不同於30年前,今天中國的市場經濟成分愈來愈多。人口遷移反映了地區不平等和勞動力供需關係。中國遷移人口有以下特點:首先,中國人口的流動性與日俱增。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遷移人口為了改善經濟情況而流動,這是21世紀中國人口流動的顯著特徵。
據估計,從1990年代中期到2005年,流動人口數量翻了一番,每年大概增長500萬人。到了2015年和2025年,流動人口將分別增加到2億和2.5億,分別佔中國人口的14%和17%;其次,中國人口流動的另一特點是循環流動。循環流動有兩種,一種是在老家和打工地點之間來回循環,另一種是在不同工地點之間循環流動,這兩種循環流動常常同時發生;最後,大量證據表明農民工不願意在城市永久定居,他們最終會選擇返鄉,從中實現利益最大化。
此書是一地理科的書籍,探討問題的方法既深且廣,歸納出不少學術價值極高的觀點。讀畢全書,你會發現地理學是一科跨學科的科目,不但有助我們認識人文及自然地理,亦可培養我們的跨學科思維。期望日後有更多這樣出色的地理學書籍出版,令我們得以從閱讀中受益。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