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慶體驗飲食文化,吃在地麻辣火鍋,紅油浮面,辣湯翻滾,涮毛肚,煮牛肉。晚餐後閒逛,看重慶特產,見店內有員工,用麵粉搓條,現捲小麻花,駐足看了一會,甚是有趣。旁邊麻花炸好,當小口零食,有酸奶、海苔、果仁多種口味,買點回港,香脆富特色。
麻花,古稱「寒具」,為寒食節所吃,因為當日不能生火,所以就用「寒」來命名。麻花早搓製炸好,寒食節直接食用就可以。清代《清稗類鈔》記錄的「饊子」,同樣是寒具的別稱,文中提到:「以糯粉和麵,牽索紐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謂之『饊子』。古曰『寒具』,亦曰『環餅』。」麵底用上糯米粉和麵粉,搓成幼條,雙手一拉一扭,就成了旋扭的條狀,再油炸定形。寒具有長短、粗幼之別,可作零食,用來配湯搭麵,包捲餅,再配粥,食法多樣。
清代《新增月日紀古》也有談到寒具,詳說:「寒具為寒食之具,即閩人所謂『煎餔』,以糯粉和麵油煎,沃以糖食之,不濯手,則能污物具。可留月餘,宜禁煙用也。」寒具別稱「煎餔」,上文提到加糖,更似是零食的做法。吃後不洗手,油脂會轉到其他觸摸到的物件之上。寒具炸好,可放一段時間,禁開火的時候吃最適宜。
談到寒具的油脂沾手,宋代《太平廣記》早有記載相關故事,名為「桓玄」,說桓玄愛書畫,一次請賓客來觀賞,賓客吃過寒具,沒有洗手,直接將油脂轉印,桓玄自然不高興,所以「自是會客不設寒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