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清泉堅信「創新始於想像,成於基礎」,並勉勵青年勇闖科研「無人區」。
【大公報訊】「十四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創新步伐不斷加快,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核心技術、產業鏈生態等實現跨越式突破,帶動中國汽車出口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成為「中國製造」亮眼名片。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創始人陳清泉,多年來始終站在科技創新前沿,推動着全球電動車產業的變革。從投身電動車研究到提出影響深遠的「四網四流」理論,從推動國家新能源戰略到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科創體系,這位88歲的科學巨擘至今仍在電動車與智慧能源領域持續探索,以其畢生所學,為人類可持續出行的未來貢獻智慧。
轉化廢棄能源 海內外探索應用
陳清泉指出,汽車正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轉變為人類的「第三空間」─繼家庭與辦公室之後的重要生活場景。「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將能夠讓人們在出行途中工作、休息或娛樂,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幸福』。」這一理念正驅動着電動車設計與人車交互模式的根本變革。他強調,電動化是實現智能化的基礎,而智能化則進一步推動電動車與電網、道路、網絡的深度融合,最終構建智慧交通與智慧城市。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願景,陳清泉提出了「四網四流」融合理論(「四網」指能源、信息、交通、人文四網;「四流」指能源、信息、物質、價值四流)。其核心價值在於兩大轉化:將廢棄能源轉化為寶貴資源,將無序交通轉化為高效、安全、低碳的有序系統。「四網四流」融合理論不僅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路徑,更已從理論走向實踐。近期項目已取得積極進展,獲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支持,通過產學研協同,在中國及印尼等地的城市項目中開啟應用探索。
陳清泉指出,電動車成功出海必須高度重視各國政策與文化差異,「標準制定是掌握話語權的關鍵,而國際化的前提是深入的本地化」。在此過程中,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性無可替代,其頂尖的科研、金融與專業服務能力,與深圳的產業化優勢相結合,能為中國車企提供全方位的出海支持。他設立的深圳河套國際院士科創中心,正致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並幫助內地企業適應海外市場規則,為電動車出海提供專業服務。
勉勵青年勇闖科研「無人區」
陳清泉的科研之路,始於印尼巴城中學,這裏為他打下了堅實根基。他深情回憶,這所由愛國華僑司徒贊創辦的學校,其「團結華僑、愛國奉獻」的校風與嚴謹學風,為他的人生觀與科學素養刻下深刻烙印。他特別感念物理老師的培養:「老師注重邏輯思維與實驗驗證,要求我們撰寫詳實的實驗報告,此種嚴謹訓練,讓我受益終身。」從巴中校園到國際學界,陳清泉始終堅信「創新始於想像,成於基礎」。他勉勵青年,既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更要有勇闖科研「無人區」的膽識,讓創新成果兼具唯一性、顛覆性與最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