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談港片的創作/田 力

時間:2017-10-05 03:15:53來源:大公網

  早前看到一篇評論香港創作力的文章,提出了創作的「情感共鳴」(emotional engagement)以及香港一種「孤島式的閉塞」創作極限;作者亦以周星馳電影為例闡述其觀點,值得深入探討。

  作者認為「情感共鳴」是創作的要素,所以「入鄉隨俗」非常重要。言下之意是,要了解市場那個「鄉」的風土人情才能掌握其「情感」,作品才能引起共鳴。這觀點表面上成立,都是老生常談。作為香港創作人,無論你如何「入鄉隨俗」,也不可能完全「接地氣」。以前有電影人提議先到內地生活三、五年,然後創作就能「接地氣」。道理其實很簡單,三、五年怎可能跟三、五十年比;一個北京同胞來香港住三、五年,也不可能完全明白香港觀眾的口味,反之亦然。不「入鄉隨俗」便不能創作出賣座電影嗎?不是。香港電影人不一定能拍出《戰狼Ⅱ》的電影,但可拍《捉妖記》,也相當賣座。「入鄉隨俗」不是唯一的路,如印度的《摔跤吧!爸爸》(香港叫《打死不離3父女》)是另一個國度的故事,只要拍得好,同樣有「情感共鳴」,人類的情感不只是局限於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否則何來全球賣座電影如《鐵達尼號》。

  作者亦以電影為例,香港創作人處於「孤島式的閉塞」,喜歡多年前周星馳的電影,停留在那個年代(大意)。的確,香港電影的視野不很廣闊,卻善於描寫小人物的情趣,尤以周星馳電影為佼佼者。但香港電影的創意不是停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或周氏年代,而是追不上那個年代,就算近年周氏出品也不及當年勇。

  香港的電影要是還在八、九十年代就好了,那時創意澎湃,百花齊放,尤其是周星馳,名副其實的光芒四射。近年周星馳退居幕後的作品,已疲態畢露,難望當年項背。偶爾在電視看到他的舊作,仍覺神采飛揚,魅力逼人。所以,質量而言,電影沒有什麼年代之分,只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別。

  「情感共鳴」是電影重要元素,卻不是唯一的,獵奇,官能刺激及英雄崇拜都是賣座要素,有些電影尤其是動作片的共鳴「很少」,也沒有太多「情感」,都可成功。「孤島式的閉塞」形容不了電影業狀況,多數人融入內地市場,何來「孤島」?但近年香港電影的幽默感的確不如過去,這反而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