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香港的命運一貫繫於國家/楊 堅

時間:2017-06-12 03:15:42來源:大公網

  香港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祖國以來,每年七一前夕,若干民意調查機構總會進行關於香港居民身份認同的調查,反覆問四個問題:你是香港人?你是中國人?你是香港的中國人?你是中國的香港人?

  內地同胞風聞這樣的調查不以為然。在香港,上述問題是認真的,因為,香港與祖國分離了逾一個半世紀,而回歸只有二十年。

  一方面需要耐心等待香港與祖國融合;一方面需要推動香港與祖國融合,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而現實是最有力的催化劑。

  歷史斷層模糊了身份認同

  回顧歷史,香港命運與國家命運一直息息相關。

  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為什麼落入大英帝國?因為清朝的中國弱。

  從一九五○年起香港轉口貿易為什麼急劇萎縮而必須拓展本地製造業?因為港英政府切斷香港居民與內地同胞自由往來,同時追隨美國對新中國實施經濟制裁。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香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飽和、亟需尋求出路,當其時也,國家改革開放,讓香港絕大多數製造業廠商遷往廣東省珠三角。從此,香港愈益拓展與祖國內地的經濟關係。

  二○○三年六月,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協定(CEPA)簽署,與特區第一位行政長官的努力分不開,但深層原因是國家加入世貿組織、全球重心開始東移。

  長時期裏香港是一座被「殖民專制」的商業城市,香港居民養成以務實經濟觀點看問題的習慣,對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中本地製造業大規模遷至廣東省珠三角,對CEPA最初幾年逐年拓展,香港社會主流都是贊同的。然而,長時期與祖國的分隔,又養成香港相當一部分居民在意識形態和情感上對祖國的疏遠。以二○一一年底、二○一二年初為分界,隨着兩地交往引發兩地意識形態愈益頻繁的碰撞和磨擦,香港一部分居民顯露對兩地經濟融合的不滿。

  回顧歷史,不能低估一項基本事實,即香港長期受英國管治,長期與祖國分離,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完全或主要靠西方國家取得經濟發展,造成香港「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導致香港相當一部分居民不願意認同與回歸相一致的新身份。

  在二○○三年七一遊行後,香港有些人鼓吹「香港命運共同體」。這些年七一前夕的民意調查,只承認自己是「香港人」而拒絕同時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和/或「香港的中國人」,和/或「中國的香港人」的受訪者,不是自覺便是自發地認同「香港命運共同體」。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然而,香港面對的現實是,二○○三年尚處「風起於青萍之末」的全球政經格局空前全面深刻調整,自二○○八年以來日益充分展開;香港不可能關起門來謀求「香港命運共同體」,而是必須順應世界大勢,加快融入祖國,同內地同胞一起積極參與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對於某些香港居民來說,定義和追究何謂「真.香港人」是一件頗有意思的事。對於某些香港居民來說,盡量不同內地和內地居民發生關係,盡可能蜷縮在自己熟悉的社交圈喝咖啡聊天,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對於某些香港居民來說,物質生活進入二十一世紀,精神世界仍停留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因為,他們有那樣做的客觀和主觀條件。但是,香港不能也不可能仿效上述行為,因為香港七百三十萬居民的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不能也不可能那樣做。

  作為一個城市,香港必須高度開放。作為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香港的命運過去是、現在也是、今後仍將是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作為高度開放的小經濟體,香港必須也只能順應全球重心東移、調整歷史形成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可以也應該保持與西方國家的經濟關係,卻不能在政治上傾向敵視中國的外部勢力。

  「形勢比人強」。以香港股市為例,眾所周知,從二○○三年以來,香港股市無論新上市公司,還是市值和日成交額的增長,均依靠內地企業。近十年來,特區政府和香港聯合交易所努力吸引其他司法區註冊成立的公司來香港上市。在其他司法區註冊成立而可以在香港上市的,在二○○七年三月前,只有香港、內地、開曼群島和百慕達等四個司法區。從二○○七年三月以來,陸續增加了二十五個司法區,已上市企業共四十二家。其中,有十三個司法區尚無企業在香港上市。

  香港應當繼續積極爭取更多司法區註冊成立的公司到香港上市,但顯然主要精力仍必須置於不斷深化香港證券市場與上海、深圳證券市場的聯通。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